【菩提道次第摄受加持颂】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第五讲 六加行

智慧人生  点击:   2018-10-31

日期:2010/02/15 10:10:35 本网 编辑部 报导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五讲 六加行 衮却格西讲授

第五讲 六加行

今天我们已经得到一种非常难得的暇满人身,也值遇非常难逢的佛陀圆满教法,而且我们未以身口意三门造作五无间等重大恶业,也都具足一种能够分辨善说和恶说的智慧,因此千万不能以今生的衣、食、名声作为生活的主要诉求。如果我们只以今生的义利做为我们追求的目标,其结果是在我们今生的寿命告一段落后,这些暇满也就消失了。所以我们应该从未来生生世世的义利去着眼,而能够真正利益这长远的道路、成办生生世世义利的,只有诸佛正法。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能够去除今世的痛苦,成办今世的快乐,乃至于去除来世的痛苦,成办来世的快乐的,再没有比正法的力量更超胜的了。

所以在我们已经得到这个暇满人身的当下,应该把余生用来修学佛法,求取心要,让我们能够做最上乘的事,再不然也要解脱轮回生死。而且我们所修的教法和追求的目标,不应该只是限于下一世可以得到人天的果位,也不应该只是为了独自证得解脱果位。

我们一直陷在“我爱执”的当中,由于我爱执的障碍,就连十方诸佛菩萨的教化也无法作用。“我爱执”是痛苦的根源,相反的,如果可以好好地修习“爱他执”,不论是今生来世、自己他人、环境生活,各方面都会安乐,所以说,爱他执是赐与我们一切安乐的根本。

那么爱他执的心应该怎么修学呢? 应该任何时候都不与爱他执分离、都不忘失它,包括听闻佛法的当下,还有吃饭的时候、睡觉的时候,行、住、坐、卧,不管是哪个时刻,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能够像自己的体味一样,永远跟在一起,要这样去修学爱他执。如果依着爱他执的心,则大悲心、大慈心、菩提心等这些功德,就都可以成办。所以我们现在应该调整动机,也就是,“为了虚空一切如母有情的义利,我必须成佛”;在不忘失爱他执的修学之上,来听闻这一场法宴。

所教授的法是菩提道次第,是大乘的法要。因为是大乘法,所以我们应该以“爱他执”作为修学的核心。菩提道次第的教授是完整成佛之道的展示,引导众生从开始第一步到最后成佛,也就是从依师之理到显密(包括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双运,成就无学道的双运果位。这个成佛之道道体完整、次第无误、没有偏邪,并且圆满,而且是在一座当中就可以圆满整个成佛之道的修法内涵。

菩提道次第的研讨以四个门径来说明。第四个门径是“甲四、如何以正确的教授引导学徒的次第”,其中分两点,(23页)“乙一、道之(的)根本(在)亲近(善)知识轨(的道)理”,“乙二、既(已经)亲近已(之后)如何修心(的)次第”。关于亲近善知识轨理分为二项,“丙一、令发定解故稍开宣说”,“丙二、总略宣说修持仪轨”,前面第一项已经讲过。“丙二、总略宣说修持仪轨”中“丁一、正明修法”分二,而“戊一、于正修时应如何”,座上修(正修)的时候又分三项:己一、前行,己二、正行,及己三结行。我们现在讲到前行六法(一净地设像;二庄严供具;三入座皈依;四观想圣像;五积资忏净;六三事求加)的皈依。

在前行法裏有一项很重要的就是“皈依”。皈依的时候,有人是先观想出“皈依境”,然后行持皈依:有人则把皈依念十万遍,作为皈依的法行。不过主要的是应分项来做皈依,不论是广或略的观想,先把皈依境观想出来之后,再做皈依上师的法行。

一般佛教不是只有三皈依吗? 为什么讲四皈依──“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呢? 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如果我们真的有福报和善根,可以直接亲承佛的教诲及法乳,那我们皈依佛是对的。事实上,放眼看去,目前能够直接教授我们法要的是上师,能够真正教诲我们的是上师。因此我们把展示教法的师长分成:一、直接教授我们佛法的是上师,所以我们先行皈依上师;二、间接教授我们法要的是佛,因此我们皈依佛。

皈依上师的时候,所观想的不只是今生,包括生生世世,无始以来,凡是以我自体对上师所作的恶业,在语中对上师所作的譭谤,在意方面让上师不欢喜的任何法行,以及对师长所作的一切恶行,都能够因皈依而得到净除。特别是我们所受过的一切戒,不只是今生,溯自无始以来我们所曾受过的一切戒,包括别解脱戒和菩萨戒,这一切利于我们修学佛法的功德,都来自于上师。所以在忆念上师的功德之上,虔诚的行持皈依。由于皈依,所以从皈依境中,主要是从上师之身,普降五彩甘露,降注于我及所有众生的身心上,把无始以来所积造的罪及障净除,特别是净除了无始以来,以身口意对上师所造作的一切不恭敬的恶业;同时把一切所净除的罪障化成黑糊糊的乌气,全都从毛孔排出去,自体变成澄净光明的本质,福德广增,要这样地观想。

而皈依的法宝是指皈依资粮田中,以各个本尊所教授的灭谛和道谛功德为本质的法宝(真正的法宝是指行者心相续的灭谛与道谛功德),这是我们的正救怙。以心中的灭谛与道谛功德作为本尊,外相呈现为经函(经书)像,以琉璃光为本体,非常的光明澄净,这样的本体称之为法宝。事实上,我们要能够接受教法,并且修持,然后在心中证得一种灭谛和道谛的功德,这样才能真正救护自己。把经典当作法宝是一种假名安立的,真正的意义是刚刚所讲的──心中的灭谛和道谛功德,才是我们的救怙,然后去向它求皈依。接着,如前所说的一样,观想甘露普降,把无始以来对法宝所造作的一切恶业净除,当然不是只有自己的恶业,包括自他所有众生无始以来对法宝所造作的恶业,特别是谤法罪,都净除了。

谤法的罪很重,一般讲到谤法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我哪有谤法? 我怎么会谤法呢? 事实上,这不一定的,举例来说,你虽然没有直接譭谤佛的教法,可是依止师长之后,心中或者怀恨,或者因事不和谐,弃舍了师长。从违背誓言弃舍师长的当下,如同弃舍他所说的教法一样,我们已经积造很大的谤法重罪了。因此观想类似这样的一切谤法危险罪行,全部都经由皈依法的甘露普降,当下净除。

佛教教义裏头有很多宗派,然而同是佛教,如果互相的排挤,或是譭谤执持该宗派的师长,那也是谤法。因为在你弃舍或譭谤执持该宗派师长的同时,同时也弃舍或轻蔑了该师长心中的法宝,因此很重要的一点是在调心。听受和修学菩提道次第教授是要让你与众生和谐,让各教派之间和谐,是用来调心的。如果万一不幸地,学了很多菩提道次第教授,然后变成戏论,佛法归佛法,心归心,我们知道水可以灭火,结果可以灭火的水,有问题了,怎么办? 没有可以灭水的了。意思是说,本来法是用来调心的,却变成戏论,那就没有办法可以调伏你了。

皈依法的时候,我们可以观修前面所说的观修内涵,然后手持念珠说:“皈依法。”

皈依僧宝的时候应该怎么观想呢? 首先要净化无始以来,我与众生所犯不恭敬僧众以及挑拨离间,破和合僧,让僧团不和谐(如本来和谐的让它不和谐,已经不和谐的让它更不和谐)等的罪过。对各个僧团(四位以上的出家众团体)做这种破和合的事,虽然不是五无间业,却也是一种近五无间业,是很危险的。另外,比如说,受了不清净的供养,信施难消,这也算是依着僧众而造业,凡是无始以来,依着僧众所积造的这一切恶业,都把它净除。观想从皈依僧之上,获得甘露普降,把无始以来所积造的罪障都净除。第二个就是加持,得到僧伽身口意的加持。再来就是观想真的趋入皈依僧宝了。总之,在皈依上师、佛法僧三宝之上,依着资粮田去做一个净罪集资的法行。

总而言之,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各都应依三个阶段去做。就是当你持完皈依文之后,你要观想从资粮田或三宝皈依境中,普降五彩甘露,降注在自他所有众生的身心当中,把无始以来所积造的罪障净除。以皈依法宝来说,特别是把不如理的皈依法的罪障都净除,这样来观想。也就是说:

首先,观想罪障净除,净除自他众生的罪障;

再来,观想得到加持,净罪之后观想已经得到法宝,或是四宝(上师及佛宝、法宝、僧宝)身口意的加持;

最后,观想已经趋入皈依了。

所以就是“净除”、“加持”以及“趋入皈依”,每段皈依都这样观想。观想当你净化之后,你的身体变为光明的体性。有人以光明的体性来类比结合法身与报身,即使你不懂这种结合的方法,也没有关係,只要观想自己身体变为光明澄净的体性。

皈依上师的时候,主要的皈依对象,是指与我们有直接和间接法缘的师长。皈依佛,是指贤劫千佛,还有三十五佛为主的佛宝。皈依法,是以道谛与灭谛为本体的经函作为皈依对象。皈依僧,是指资粮田裏头,从菩萨、十六罗汉、声闻缘觉圣者以及空行勇士护法等,这一切都属于僧宝。

是不是真的受皈依了呢? 这是取决于行者本身有没有具足皈依的因而定。皈依的因是什么呢? 真正地至心畏惧自他所有众生轮回生死;而且相信只有三宝有能力救护我及所有的众生脱离三苦,解脱三界生死轮回。只有这样够不够呢? 这还是不够的。比如外面很热,屋裏有冷气,可以救护你。然而要能避免这很热的痛苦,是需要进到屋子裏来。虽然你相信屋子裏面有冷气可以救你离开热苦,可是你只相信它的能力,却不进来,只相信三宝能救你,并不真正具足皈依之因,应该是百分之百的信赖,不论今生、中阴、来世,不论苦、乐、得、失、好与坏,一切都信赖你,完完全全只有你的那种心,要有这种百分之百的至诚心,才具足皈依的因。

我们常常念诵皈依、行皈依的法行,在法会裏头也常常唱诵皈依的文词,甚至闭关修皈依(就是以皈依四宝作为主修),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一定要具足前面所说的几种最起码的意乐(动机)。我们在此讲说真正修持皈依的内涵,各位也许在这裏坐着,却没听进去;虽然耳朵听到了,却没有放在心上;即使放在心上了,又记不住。这样会有一种危险,各位回去之后开始修皈依,耳朵听到、耳朵没听到、听到之后放在心上、即使放在心上也不能忆持,则所行持的皈依,和以前未听闻时是一模一样,没有大的效用。

《皈依发心偈》教授我们修皈依与发菩提心两个部分。“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永皈依。”那是皈依三宝没有错,由于是大乘的皈依,所以在我没有成佛之前一直祈求皈依;也为了让我们的皈依没有障碍,所以有时候也必须向护法祈求,让我们从现在到成佛之间都没有障碍。“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这是皈依法门。

“以我所修布施等(六度功德)”句中的“布施等”是很广大的说法,可以说是类比福德资粮及智慧资粮,也可以当作所有六度四摄,一切菩萨万行。总之,凡所积造一切善业,“(回向)为利众生愿成佛”。“为利众生”这四个字意义是更广的,涵盖着:一、短暂的,让所有的众生,能够得到修学佛法人天果位的暇满人身,我要尽无余的去利益他,让他具足可以修法的身体,我要去成办这短暂的义利;二、究竟来说,应该把所有众生安置在成佛果位。因此,我是为了能够成就众生短暂及长远的义利,而愿成佛。“为利众生愿成佛”,这是菩提心的定义;其中的“愿”字,表示一种祈愿、一种愿望。

“皈依”与“发菩提心”两个法行非常广大,可以做我们整个修法的内涵。

一般来讲,皈依分二种:一个是因皈依,一个是果皈依。因皈依就是当下我以三宝的功德作为对象,以求救护的心去受皈依。“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永皈依。”是以果皈依来说的,就是我心中能够真正依着佛的教法,生起灭谛及道谛的法宝功德,所以我变成僧宝;一旦把这样的灭谛及道谛的功德圆满了,就称之为佛宝;因此我是三宝,三宝就是我,这样称之为果皈依。前面所说的皈依发心偈是指果皈依而说的。至于我皈依的物件,他有的功德我也要有,这是行持果皈依。

因为你如此真诚、无疑地皈依发心──“以我所行布施等,为利众生愿成佛。”愿发得这么宏广的缘故,所以皈依境资粮田的三宝非常的欢喜,把你无始以来所积造的罪及障都净除了,而福德广增无边。最后要观想三宝因此很欢喜,故而放光加持我。因为得到三宝所有的加持,我真的变成了佛,然后去成办六道众生的义利,这种修法是转菩提心果为道用的修法。

再来修净化六道观,也就是观想你已经成佛了,然后从你心口放光普照十方,遍照在六道众生的身上,由于受到光芒遍照的关係,他们也一一成佛,你很高兴,并随喜自己的功德。这时的观想修,在信解(注一)上,要观想自他所有众生的自利和他利,这二种义利,真的都究竟圆满了,然后等持一下,这样坐着做个定解,把时间加长,这样观修。

刚才我们观想圆满的成佛,是希望安立众生于成佛果位,这只是一个观想修罢了,事实上,不但众生没有成佛,自己也都没有成佛。没成佛的理由何在呢? 是因为在你心中对于怨敌、亲友、中庸众生有亲疏爱憎的分别,再由贪嗔癡去造作爱憎亲疏,所以就不能成佛。

那该如何去修舍、修平等住呢? 要观想,多么希望所有众生都能远离亲疏爱憎,安住于平等舍上,但愿所有众生都能做到。这有四个观修步骤:第一,倘若所有众生都能远离亲疏爱憎,该有多么的好啊! 第二,愿所有众生都能远离亲疏爱憎!第三,由我一个人来成办让所有众生远离亲疏爱憎的任务,不假他人。第四,祈求上师佛加持我,让我有能力去成办“令所有众生远离亲疏爱憎”。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各都有这四步骤的修法。慈悲喜舍每一种乘以四,总共有十六种。

前行六法的第三加行,在安乐座上,应该把心安住在善心上,以特别的喜心,去修“皈依发心”和“四无量心”,令与自己的心相续结合;另外还可以加上特别发心。什么是特别发心? 为能儘快的圆满众生的义利,我一定要快速地成佛;也是为了能迅速地成佛,我要修习菩提道次第的教授,这就是所谓的特别发心。

皈依境祈求完之后,我们可以观想把皈依境融到自己的眉间,融入到我们的身心中。因为之后要观想显现资粮田,所以先要净地(清净地基或化场地为净土),加持地基,使之如同极乐净土一样的,都没有任何荆棘、不平。同时要把所供养的供品扩大,幻化成无量无边,再幻化出供养天女,然后念供养咒、供养陀罗尼,此既是供养也是加持。

一般我们在行供养的时候,要先对供品念诵“嗡、阿、吽”三个字,代表佛的身口意功德已经加持趣入供品,接受供养。如果事先没有对供品做“嗡阿吽”三个种子字的念诵,魔怪会趣入供养物,这样我们就不能得到供养所该得到的功德。比如说,供花的时候,会有花鬼、花魔进入花的供品接受供养。如果供水的话,水会有水鬼、水魔,趣入供水当中,安住在裏头,那就麻烦了。好比说,你想修法,坐不久就想到外面去,到了外面又想进来,徘徊来去,心中不宁,这就是水鬼作祟吧! 这表示你供养水的时候,没有经过加持咒语的念诵,导致它的作祟,让你变得心神不宁。不只有如此,还有香等等的供品也要加持“嗡阿吽”三个字,否则马上会有其相应的魔进去供品中,接受供养,污染供品。

“朵马”是藏文的音译,是食子的意思,“朵马”不只限于糌粑做的东西,水果是属于“朵马”。“朵”是去除我执、摧灭我执,“马”是广大供养境。“朵马”供养的对象很广大,比方说十方三世诸佛、本尊等等都包含在内。换句话说,摧灭我执,广兴供养,称之为“朵马”。我们供“朵马”的时候,应该知道这些意义。

请注意,我讲这些是要用在平常修行上的,应该这样去做,不要觉得它好象和我没有什么关係。我们常犯的错误,就是常寄望于好远好远的法行功德及证量的生起。对眼前的增上(往上增长)生起的功德却看不到,这是错误的。

如前面曾经复习过的,祈请资粮田有广的与略的,你可以随意择一去做观想。至于第五加行──七支供养。第一支就是礼敬支,昨天已经讲过“身”的礼敬,今天接着讲“意”的礼敬。意供养是意礼拜,普贤行愿品中(42页)“于一尘中尘数佛”的偈颂是指意的礼敬。因为十方诸佛在他们成佛之后,法身成就,遍一切处、遍一切地,所有大地微尘中都有佛存在,所以以佛的法身的观点,我们应该以这个身,幻化出无边微尘数身去礼拜佛,这是意的礼拜。

讲一个口诀,我们可以观想自己从无始以来到目前为止,所有曾经投生在六道中的身体,包括今生,不知凡几,数不尽,如果这些身体仍存在,这个世界是容纳不下的。我们观想现世的我和无始以来所有的我,全部一起以人身来礼拜,虽然六道的每一道我们都经历过,但是现人身去礼拜。礼拜的时候,因为我们能礼拜的身无限,再观自己一一身有无量的头,一一头中有无量的舌头,一一舌中出无量妙音赞佛功德,所以会有无边功德。再者礼拜时观想无始以来,我们在每一世所犯的罪障同时净除。像《上师荟供》文讲说:“化现界尘等身诚礼敬”,界尘是无尽的,世界是无边的,以这样的数去作礼拜,有无边的功德。关于礼拜的部分,就这样略说如上。

修礼敬支,这个法行除了消除身语意罪障,可以对治什么呢? 可以对治烦恼中的我慢。“我慢高山,不装德水。”如果你有我慢的高峻山,功德水进不去,就算学佛法也没有什么利益的。就如同在盆地或是平坦的地方,可以长出很丰美的草,高山除了岩石和雪之外,不长什么草的。这比喻我慢的高山是不长功德的。我慢在所有烦恼中,是最坏的一个烦恼心所。如果有我慢,最好以礼敬作为对治。

本文地址: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第五讲 六加行

推荐访问: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楞严经卷四]楞严经卷九浅释
下一篇:【因明是什么意思】藏传因明学——因明七论入门
Copyright 人人禅语-人生感悟-佛教故事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