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 点击: 2018-10-19
修心日光二十 修心誓言 修心学处2011年
甘丹赤巴尊者 日宗仁波切
中译:如性法师
日期:2011年3月12日 上午
在《上师荟供》当中有提到:
以具四种加行之方便,任遇何事随即作修习,
由修修心誓言及学处,令其暇满具义求加持。
这个偈颂里最主要提到的是,平时我们不管遇到任何的事情,都必须要忆念起「修心的誓言」以及「修心的学处」,以这种方式充实我们的暇满身,所以这个地方最主要提到的是「修心的誓言」以及「修心的学处」。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修心的誓言」,正文(87页)最后一段,
「莫学直报。」
对于于自己曾做少许伤害的人,心中耿耿于怀,进而成为瞋恚的续流。也就是对于他人曾经对自己所作的少许伤害,内心耿耿于怀,更进一步的让这种情绪成为是瞋恚的续流,其实这是不应该的。为什么我们不应该这么做呢?若如是行,如果这样做的话,就遮止缘彼等而生起慈悲心的机会了。接下来:
「莫作恶诤。」
不应言说令他人心生痛苦、或感到不乐的恶劣言词来诤论是非。对于这一点伽喀瓦大师曾经提到,我们平常的现状是什么样的现状?我们时常在跟别人诤论什么事情呢?在彼时你曾作此恶行,我也没对付你…,我们时常在跟别人诤论的事情,就是对方你曾经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用什么样方式对我,但是我也没有用相同的方式对付你…等等的内容。当如是不停数说诤骂的词鬘时,显示内心实无佛法种子。如果我们嘴边所说的,都是不断的跟别人诤论的一些恶劣的言词,这些言词就有如同是念珠般源源不断的而来,这就表示我们的内心中并没有佛法的种子,透由内心当中的瞋念,已将我们过去所造的种种善根完全的摧毁。
「勿候险阻。」
对于他人所作的少许伤害一直放在心上,虽然他人在伤害我们的当下,我们并没有用相同的方式,或是更剧烈的方式去反抗、甚至去伤害对方,但是对于他人所作的少许伤害我们的事放在心上,更进一步的想说:「有能力时,即寻报复。」等我有能力时候,我再来报复。但是,既已入此法门,如果我们修学大乘法,是一位修心的行者,不能如是行持,因为这与自愿取回他人的损害与痛苦全然相违。对于一个修心的人而言,我们在观修取捨时,希望能够取回他人的种种损害以及痛苦,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怎么可以找机会去报复别人呢?这一点与我们之前所观修的内涵是完全相违的。接下来,
「勿伤其要。」
以有污垢的动机揭发他人的过失,如果说我们的动机很纯正,是以利他作为出发点,这时我们讲他人的过失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以不清净、有染污的动机来揭发他人的过失,这会伤到他人的要害。对于人及非人,皆不能如是行持,所以不管是对人、对非人、对周遭的有情我们都不能够这么做,若如是行如果这样做的话,会让他人的内心感到极大的痛苦,如果我们揭发他人的过失,会让他人的内心感到非常大的痛苦,这种痛苦在原文当中所用的词句指的是,要命的痛苦,也就是这种痛苦是非常大的。“
接下来下一点,
「犁载勿移牛。」
自他二者都不想要的重担,自己想办法令它不落在自身而推卸转载于他。这当中的「重担」最主要指的是伤害他人的行为。比方我们和他人一起造作了伤害他人的行为,但这时虽然我们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情,但是想尽办法让责任不落在自己的身上而推卸转载于他,这样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不争先得。」
如于自他二者共同所作,自己却做利他的夸耀,企图求得到回报。「不争先得」指的是自己和他人共同所作的一件善行,比方以利益他人的行为而言,明明这件事是我们跟他人一起承办的,但是自己却在这当中刻意的彰显自己的功德、夸耀自己的功德,而他的目的是企图求得回报而说:「这是我所做的」,而执着自我。真正的修心行者不应该做这种事情。
「天莫成魔。」
依止世间神祇的方式,若有过失,有可能会断送自己的性命,说是天转成魔。世间人会供奉世间的天神,照道理来说,世间的天神应该是帮助世人的,但是有时我们供奉信仰的方式如果出错的话,这时世间的天人,由于内心中的瞋念没有调伏的缘故,在瞋念的促使下,会做出伤害我们的行为。
所以在正文提到了:依止世间神祇的方式,若有过失,有可能会断送自己的性命,这称之为是天转成魔。相同的,我等虽已趣入法门,现今我们是学佛法,甚至是学大乘法的一个人,不管是作闻、思、修任何一者,如果在做的过程当中,成为滋长我执、并且让我执不断增长的方便,这时就称之为「天转成魔」。所以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当下,都应该避免这种情形的发生。「法」跟「非法」这两者最大的差别,是在于透由「正法」来成为「非法」的对治,来调伏非法。但是如果在修学「正法」的过程中,正法转为是烦恼的助伴的话,这时这种情况是非常糟糕的;理应透由正法来调伏非法,但是如果正法成为烦恼的助伴,这时就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调伏这些人了。所以这个地方有特别的提到,应该避免「天转成魔」的这种情形。
最后一个誓言:
「乐支不求苦。」
这一点是指,为了成办自身所追求的圆满、安乐,而期待他人遭遇不幸,这种想法也是不可取的。以上所介绍的是修心的行者,不应该违背的誓言,以总数来说,以上所介绍的誓言共有十八条誓言。“
(91页)接下来「修心的学处」。修心的学处,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以偈颂的方式来呈现的。第一者是提到:
「一贯诸瑜伽。」
是说于衣、食、住处、威仪等一切瑜伽,应以此作摄持殷重而行。在之前我们已经由衷的将自身所拥有的一切善妙之物回向给他人,所以在使用的当下,内心当中应该弃捨自利,而生起利他的这种念头。所以不管是在受用衣、食、住处,以及日常生活当中行、住、坐、卧等等的威仪,这一切的瑜伽应以此作摄持。这当中的「此」指的是「利他之心」,做任何事情的当下,都必须以「利他」的这颗心作为摄持,殷重而行。第二点:
「初后作二事。」
这句话是我们平常常听到的,作善事之前动机是很重要的,我们作善事的动机,不应该以自利作为出发点,而应该缘着一切的有情;并且藉由此动机作为摄持之后,所行的一切善业,也应该回向圆满的菩提。因此行善之前的动机、以及行善之后的回向,这两件事情是最重要的。
正文当中提到,直至尽形寿前,在我们的寿命还未消失之前,一天当中应该如何的来行持呢?一早在起床之后,如同之前在牵引力的时候有提到,要猛利的生起想要去除所断品,修对治品的引念。也就是在早上一起来之后,我们在内心当中,要生起强而有力的动机,这个动机要缘念什么?要去除我们内心当中的所断品──也就是烦恼,并且要修种种对治烦恼的对治品,生起如是的引念。并在中夜睡前时,反省一天当中身语的行为,并且在晚上睡觉之前,我们在反省一天当中身语的种种行为。如果有如早上的引念去行持,这时我们应该要想到:今生获得暇满身、值遇大乘法、被善知识所摄受,这一切都没有白费,内心当中感到欢喜。但是在反省过后,如果你发现你今天身语的行为,并没有如同早上的引念(也就是早上所生的动机)去行持时,这时内心中应该想到:我浪费了暇满,在值遇甚深妙法之际,尽做些无意义的事,真的很不应该。并告诉自己以后不应该这样做。
所以对于这一点,简单的来说就是在起床之后,我们必须要告诉自己:「不要浪费今天的时间,好好的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并且在晚上睡前,「要记得反省自己一天当中的行为」。如果我们的行为是如法的,这时内心当中应该感到欢喜;如果每一天我们能够以这样的方式去修行的话,其实我们的一天应该会比一天过得更有意义。“
「学诸易修者。」
这句话最主要的意思是提到,虽然当下以我们的现状,可能没办法去实践取他人苦,捨自身乐的这个内涵,虽然我们没有办法实际的去做这件事情,但是要在内心当中不断的培养这种意乐,如果现今我们没办法透由心的力量来作串习,我们绝对没有办法成办这一点。但是相反的,现今虽然我们做不到的事情,如果能够不断串习的话,就犹如同《入行论》当中所提到:「久习不成易,此事定非有。」
没有一件事情是在长久串习、练习之后,不会是变成是简单的。所以只要我们肯如实的来作串习、来作练习的话,到最后纵使要实践取他人的苦、捨自身的乐,这也会变得非常的容易。在正文当中有提到:如果想到「取他人苦、捨自身乐」,这一点对我而言实在是非常的困难,但是虽然我们没有办法实际去做,至少在当下从我们的意乐上,必须要如此来作修习。之后等我们熟悉了,纵使我们实际去作取捨,也不会感到困难。下一点,
「二境皆应忍。」
身心之上,不论苦、不论乐,如同之前在将恶缘转为道时所提到的,皆应转为办菩提的助伴。也就是当我们身心之上感到快乐时,这样的一种乐受,不要变为是烦恼的助伴。当我们感到痛苦时,我们也不要感到心灰意冷。这一切的外缘,不管是善、是恶,是好、是坏,我们都希望将它能够转为是菩提心未生已生、已生将增长的一个助伴。所以正文当中有提到:「皆应转为成就菩提的助伴」。接下来,
「捨命护二事。」
(92页)对于自己所承诺的三种律仪的誓言,尤其是在之前所提到「修心的誓言」,捨命守护。以总相来说,对于自己在之前所承受的三种律仪,在承诺之后必须要遵守的誓言,我们要小心谨慎的去遵守,而在这当中尤其是之前所提到的「修心誓言」,更是要捨命守护。“
「当学三难事。」
最初难以忆念烦恼的对治,中间难以摧灭,最后难以截断续流。为什么一开始我们难以忆念烦恼的对治?因为绝大部分的情况,我们根本就不认识心中的烦恼。纵使在认识了烦恼,藉由所学的正法想办法在内心当中生起对治,「中间难以摧灭」但是也很难藉由对治的力量完全的摧灭烦恼,「最后难以截断续流」纵使当下能够摧灭烦恼,但是之后这样的烦恼还是会不断的生起。这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故应精勤于认识烦恼,所以第一点我们必须要认识烦恼。第二点,忆念烦恼的过患,藉由各种方式遮止烦恼。第三点,让烦恼无法持续,我们在认识烦恼之后,是不是藉由 一两 次的对治之力就能够摧灭烦恼?是没有办法的!
在论中有一个譬喻,如果现今我们的面前有一碗非常苦的药汁,这时我们滴 一两 滴的糖水进去,是否能够改变「苦」的这种感觉呢?是完全没有办法的!现今我们的心就是如此,我们的心完全被烦恼所控制,所以纵使滴了 一两 滴具有功德的水进去,也没有办法改变内心的现状。所以对于充满着烦恼的内心,只想要藉由 一两 次的对治就将它完全净化,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必须要持续的、藉由各种方式来对治内心中的烦恼。
「悉转大乘道。」
自身所有的行为,应具足对一切有情的慈悲心,及由彼所引生希求菩提的菩提心。这一点最主要提到的是,今生我们所作的任何行为,在行持的当下必须具有面对一切有情所生的慈悲,以及透由慈悲所引生的菩提心。在轮迴未空之前,三门所有的行为,见、闻、念、触,皆应转为大乘道。对于这一点在《本生论》中有提到:
「见闻或随念亦可,虽触或唯作言说,
一切行相利有情,惟愿恆令彼具乐。」
伽喀瓦大师也提到:
「惟愿见我一切皆得成佛,大师他是如何发愿的?他希望见到他的一切有情,在将来都能够成佛,惟愿由触及作言说者,一切悉皆以彼为缘,得无障碍趣行佛地!」并且他所接触的有情,跟他对谈的有情,透由接触以及对谈的这些因缘,希望藉此让这些有情都能够快速的成佛。正文当中有提到「无障阻」,就是没有障碍,但是在原文当中是指「没有烦恼障以及没有所知障的这种情况而成佛」。“
接下来,以上的内涵都必须具有此瑜伽,什么样的瑜伽呢?
「遍深皆善习。」
这一点是提到了,修习菩提心并不是仅对少分的众生,应该要对于卵湿胎化四生所摄的一切众生无有分类。并且在面对一切有情的当下,我们的内心必须打从内心底,对于他们修学慈悲以及菩提心。并不是像信徒,尤其是像小孩子在参观寺院的时候,他只是到处去看看这些表面的东西,但是他并不了解深厚的内涵。所以当我们的心在缘着一切有情的时候,这时我们也不应该只做表面的功夫,必须要打从内心底对一切的有情心生慈悲。
对于这一点,夏朴巴大师曾经提到:
(93页)「已聚集者愿成熟,已得调伏愿尽断。」
藉由观修取捨,将他人的痛苦取回自心上,已聚集的部分希望它能够成熟,「已得调伏愿尽断」,并且希望藉由这样的方式,调伏心中的「我爱执」。“
伽喀瓦大师在临终的时候,对身边的侍者谢穷瓦提到:「我未得所欲」,也就是今生我已经没有办法满我的愿,告诉弟子「要到佛前去陈设供品」。这时身边的侍者,他内心感到非常的怀疑,觉得上师「你还有什么愿是没有办法成办的呢?」这时上师就回答他说:「一生当中我的修持不外乎就是希望一切有情的苦,都能够化为团团的污垢,聚集在我的内心上,但是现今我即将临终,但是我的眼前却浮现着是净土的景象,完全没有任何的痛苦。」所以一个修行人,他在修行的时候,虽然希望能够代一切的有情受苦,但是他所得到的果报,却是没有任何痛苦的果报。所以在临终的时候,这位大师的眼前呈现出净土的景象,而内心当中却丝毫感受不到些许的痛苦。“
「取三主要因。」
以总相来说,任作闻、思、修三行,特别已入此法门作修心者,内缘是于暇满身具足信、慧、精进等诸白法,外缘是值遇了人与人之间不为犬所碍的善知识。这当中提到了一个譬喻,「人与人之间不为犬所爱」,也就是人跟人之间,并不会有一只狗插进来。它的譬喻是在譬喻说,我们善知识所获得的传承是没有中断的,从世尊传至我们的上师,这当中的传承是没有中断的现象,我们能够被这样的善知识所欢喜摄受。在此之际,若能获得断除二边的衣食顺缘,这个地方有特别的强调,断除二边,哪二边?外在的生活条件,太富裕也不好、太差劲也不好,所以要断除这两边来依止衣食的顺缘。
现今我们学法,为什么没有办法在内心中生起证量?就是因为我们外在的环境过得太富裕、太好了!过去在西藏生活条件没有这么的优渥,但是却出了很多高证量的修行人。所以这个地方有提到三种的因缘,以内缘而言我们必须要具足暇满身,并且在内心中对于佛法能够生起信念,能有辨别的智慧,并且在修习的过程中生起精进;外缘能够被善知识欢喜摄受;并且在此同时能够获得断除二边的衣食顺缘。
如果以上这三个条件都具备的话,就犹如至尊阿底峡尊者,与善知识种敦巴大师在相遇的时候,一者就能够摄受另外一者,而另外一者就能够马上的生起证量。然而我们却不能如实生起功德,是因为不具足以上所说的其中一点所造成的。现今我们花了这么多的时间在学习正法,但是我们的心中,却没有办法生起如大师般的功德,最主要的因素是因为我们欠缺了以上所说的三种条件当中的其中一者。有的是欠缺内缘、有的是缺欠外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功德是没有办法生起的。因此在此同时,我们必须要思惟「希望一切内外的顺缘都能够具足。」并且我们要不断的累积,能够让心续中的功德,如同上弦月般广增的因缘,并且不断的祈愿。“
「先净修粗猛。」
一般而言要精勤于一切烦恼的对治,特别是应该仔细的观察自心中,哪一种烦恼最明显、最炽盛?并努力的对治。以大体来说,我们当然是要想办法对治一切的烦恼,但是在对治一切的烦恼之前,我们必须要仔细的观察,自己内心当中哪一种烦恼是最明显、而且最炽盛的?如果你观察到内心当中的「贪欲」非常的强烈,这时候必须要修「不净观」;如果发现你的「瞋念」非常的炽盛,这时要多修学慈心的内涵。所以必须要藉由某种的对治,先对治内心当中粗猛的烦恼。
「应取大义。」
一般而言,布施虽然很殊胜,但持守净戒的力量是更大的,因此应以持戒为基础,希望一切时处都能留下不离菩提心的坚固习气,这才是有意义的。在六度当中持戒度是非常重要的一度,在持戒的基础之上行布施、忍辱才是有意义的;如果没有持戒作为基础,纵使行再多的布施、修再多的忍辱,其实对我们产生的效果是有限的。
(94页)「修三无退失。」
这当中有特别的提到「三种无退失」,是指哪三种呢?是指「对于上师不退失敬信」,面对我们的上师,内心当中要能够生起恭敬以及信心,因此对于上师不退失敬信,「对于学处不退戒慎」、「对于修心不退失欢喜」。为什么要对于上师能不退失敬信呢?如果对于上师没有敬信,已无生起功德之门;如果对于所接受的学处,退失了戒慎恐惧、惭愧之心,这时候没持守净戒的机缘,因为引生堕罪皆由放逸所作,我们之所以会造作种种的堕罪,皆是因为我们的内心没有惭愧心,以放逸的这颗心作为我们造作的原因。若于修心退失欢喜,则以失去了见到菩提心功德的信心、及由彼所引生的欲求。如果对于「修心」内心当中没有任何的欢喜心,这时我们已经失去了见到菩提心功德的这颗信心、以及藉由菩提心所引生的欲求之心。所以如果我们退失了对于上师的敬信、对于学处的戒慎、以及对于修心的欢喜,这时我们所修学的佛法只不过是嘴巴上的佛法、心中并没有办法生起真正的希求,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虽然这当中的内容并不困难,但是要实践这当中的内容也不容易。
「应具三无离。」
这个部分是提到了,我们必须藉由身语意三门净罪集资,这一点对于初学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以「身」服侍上师、三宝等,不离礼拜与绕佛等善行;「语」不离念诵皈依、持诵本尊的咒语,并且在念诵的当下所缘要坚固,并且要打从内心底诚心的来作持诵;而我们的「意」不离菩提心及其支分,对于以上所提到的这些内涵,我们都要非常的重视。
以意而言,「意有特别的强调不离菩提心及其支分」,是指我们在观修的当下,必须要具备有四种的加行以及五力,以这种方式来修学菩提心。
「颠倒修对治。」
有些人在修行的时候,有可能会生起以下的这种邪念,认为练习「修心」反而容易遭到他人的诋毁,内心当中的我执等烦恼反趣猛利,衣食等受用反趣减少,病魔的违害等反而增多,因此在内心当中不想要修心、而有「想要放弃」的这种念头产生。这种念头在浊世的现今,对于福德不足的我们是很容易生起的,所以这时候内心必须要想到「此法不欺」。三世一切诸佛,不管是过去已成佛的、现今正在成佛的、未来将要成佛的,三世一切诸佛都是依着如此殊胜的正法,才成就圆满的正等觉。因此以法的本质而言,法是不欺诳的,而想到「此法不欺」。而我现今内心当中之所以会生起这样的邪念,一定是被魔所干扰,才会生起这种颠倒心。并且更进一步的想到,在这个世间上,对于如此殊胜的法类,也有很多人会生起邪见,希望他人内心当中所生起的邪知邪见,都能够藉由我内心当中所生起的邪见完全的代替,而抵销殆尽,并且也希望他人的内心能够与大乘法结合,我们必须打从内心里以这种方式来作思惟。“
「今当修主要。」
从无始以来,如父宅旧居般,唯是一直住在恶趣等无暇之处,从无始直到现今,在轮迴中流转的同时,我们绝大部分的住处,就是住在恶趣等无暇之处,在今生因为某些内外的因缘,而获得善妙暇满之身,这此同时相较于成办现世的义利,成办来世以后的义利更为重要。而讲、说这两者当中,又以行持是主要的。也就是在今生以及来生,这两者当中成办「来生的义利」是重要的;而在成办的过程中,讲说以及行持这两者之中,又以行持为主要;而在众多的行持里,修持菩提心的教授是最殊胜的。因此提到了,要以总摄菩提心及支分的教授作为主要的修持,以这种方式来行持。
(95页)「未来常披甲。」
内心当中想到,从今以后直至未得菩提之间,一切时处都要披上不离菩提心的铠甲。要如何成办这一点?我们必须要累积成办这一点的因。要做什么样的因缘呢?任所行善悉皆回向愿能成为不离菩提心之因,做任何的善行我们都要回向,希望此善能够成为永不远离菩提心的正因、及修习菩提心,而日常生活的行为,必须要实践菩提心的内涵,这是不离菩提心的正因,这一点由《宝云经》当中有提到。
简单的来说在佛经当中有提到,如果想要永不远离菩提心,必须要透由「净罪集资」来行善,并且将所有的善业回向,「能够成为是不离菩提心的正因」。
以上就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修心日光二十 修心誓言 修心学处2011年推荐访问:修心日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