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摄受加持颂_菩提道次第略论五之二 甘丹赤巴2010年

抑郁  点击:   2018-10-19

菩提道次第略论五之二 甘丹赤巴2010年

甘丹赤巴尊者 日宗仁波切

中译:如性法师

戊三、希求

若念:「仅具此二,足耶?」如果只有前面的这两个条件,是足够的吗?这也是不足够的。纵有此二,然若如同画中听闻法者,仍非其器,故须具有广大希求。释中加入恭敬法及说法者、专注其意二者,共说为五。并且在《释论》当中提到了,除了以上的这三个条件之外,加入了「恭敬法以及说法者」,并且在听闻的当下,要能够「专心听闻」的这两个条件。

在之前「希求」的这一段作一个补充,如果只有具备了「正直」以及「分辨善恶法的智慧」,这两个条件就足以作一位听闻正法的弟子吗?这样是不足够的,因而提到了「纵有此二,然若如同画中听闻法者」,如果只有具备以上的这两种条件,就如同在画当中,有时候我们在画唐卡的时候,我们会将里面的听法者,画得非常的专注,也就是他是在专心的听上师讲法的样貌。但是相同的,如果我们只是外貌表现出来,很专心的在听课,但是内心没有什么样的希求心的话,「仍非其器」。如果内心没有对于正法,生起一种强烈的希求,纵使你的外表,表现出来你相当的专心在听课,其实这也是不足够的,这个地方作一个补充。

接下来「共说为五」,也就是加上了释中的这两个条件,所以总共有五种的条件。而下面的这一段,「成办具有四种条件之顺缘,以及去除违缘。」如是可分为四,将之前所说的这五种条件,简单的来区分,我们可以总摄在四者当中:一、于法具大希求、二、听闻之时专注其意、三、于法及说法者起大恭敬、四、弃捨恶说,受取善说。此四之顺缘为具慧,除其违缘即是正住。我们可以将上面的这五种,浓缩为四种的条件。而要成办这四种条件的顺缘,就提到了「具慧」;如果是要去除生起这四种条件的违缘,这时候我们需要的是「正住」。

接下来这一段当中(科判)第四个部分,「要努力具备这些条件」。正文提到,应当观察堪为上师引领之法是否具足。如果我们想要成为一位能够被上师所带领的弟子的话,我们就必须要观察,我们是否具足以上所说的这些条件。若具足者,应修欢喜;若不具者,其后应于能具之因励力而修。

丁三、彼应如何依师之理

接下来第三段,「彼应如何依师之理」。这个段落当中重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要依止一位具有德相的上师」。如是自身具足器相,应当如前所说,观察上师是否具相。如果我们自己本身具备了以上,弟子所应该具备的这些条件的话,就如同之前所提到的内容,我们应该也要观察上师,是否具备一位上师所必须要具备的这些条件。应于具相者前,受取法恩。

第二个部分,「依止具德相的上师的方式」。如是总受法恩;特于以圆满教授善妙导心之善知识,依止之理分二。如果在观察之后,我们发现到这样的一位善知识,他具备有以下种种功德的话,对于这样的一位善知识,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作依止呢?下面提到了两种的依止方式。

接下来要藉由两种的方式来作依止的话,这两种方式分别是:

戊一、意乐依止之理(分二)

己一、根本修信

己二、随念深恩应起恭敬

戊二、加行依止之理

己一、根本修信(36页)

第一个部分「根本修信」,这个部分最主要的内容可以分为五个段落:第一个段落,「说明信为一切功德的基础」。在佛陀所宣说的《宝炬陀罗尼经》云:提到了「信为前行犹如母,生护增长一切德。」而这句话的意思是,谓信能令功德未生者生,如果我们的内心当中能够生起信心,之前所未生的功德,能够新生。已生令其安住,之前已生起的功德,它不会退失,能够保持住。渐次向上增长,并且能够不断的向上增长。《十法经》中亦云:「由何生导师,信为最胜乘,是故具慧人,应随信依止。藉由什么样的方式,能够引导我们,让我们进入佛地,获得等同导师释迦世尊的功德呢?「信为最胜乘」。「信」是众多的方法当中,最殊胜的一种方法。所以一位具有智慧的人,应该要追随「信」的脚步来依止上师。诸不信之人,不生众白法,如火烧种子,岂生青苗芽?」由进退门,而说信为一切功德之本。「进退门」指的就是如果有信,它就能够生起功德;相反的,如果没有信,一切的功德皆没有办法生起。就有如同是一颗种子,如果被火烧过之后,它怎么能够生出青色的苗芽呢?相同的,如果我们的内心中不具有信,这时候种种殊胜的善法功德,是没有办法生起的。

在第一个部分,说明了信心是一切功德的基础,既然信是一切功德的基础,更进一步「介绍信的内涵」。其中总说虽有深信三宝、业果、四谛多种,然于此中,为信上师。一般而言,「信」可以分为深信三宝、深信业果,或者是深信四谛的法则,多种的信心。但是在这个地方所要为各位介绍的「信」,是信上师。而这个科判当中的第三个段落,既然我们要对于上师生信的话,我们要对上师生起什么样的信心呢?在这里我们必须要对于上师生起「视师如佛」的信心,也就是我们要将上师观想成如同佛一般,是断一切过失、圆满一切功德的。

此复于师,应如何观?我们要用什么的方式,来看待我们所要依止的这一位上师呢?《金刚手灌顶续》云,在佛所说的密续当中,「秘密主,弟子于阿闍黎应如何观?如于佛薄伽梵,即应如是。」也就是我们是如何的看待佛,就应该以相同的方式,来看待我们自己的上师。大乘经藏及《律经》中亦如是说。此等之义:这当中的意思是什么呢?若知是佛,则于彼不起寻过之心,而生思惟功德之心;如果我们知道对方是断除一切过失、圆满一切功德的佛,这时候我们对于他人,就不会去生起「想要寻求他到底有什么过失」的这种心,反而能够思惟对方的功德。相同的道理,对于我们的上师,如是于师亦应于一切种,在任何的状况下,特须弃捨寻过之心,这个地方有特别的提到「特须」的这两个字,也就是当我们在依止上师的时候,我们一定或多或少会看到上师的过失。为什么我们会看到上师的过失?因为今天上师为了要调伏我们,他必须示现出凡夫的面貌,既然示现出凡夫的面貌,我们就一定会看到凡夫所具有的过失。所以当我们看到了这些过失之后,不应该把我们的心专注在「过」的这个层面上面,而应该多去思惟对方的功德,因此这个地方特别的提到了「特须弃捨寻过之心」,修习观察功德之心。反而我们应该更进一步的,不断的去思惟上师,他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功德?而生起观察功德的这种心。

在之前有提到,我们必须要对上师生起「视师如佛」的这种信心,而这个地方特别的强调「视师如佛」,也就是要看待我们的上师,就如同是跟佛一样。而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看待这样的一位上师?平常我们在观修资粮田的时候,在资粮田的某一个角落,我们应该要观想我们自己的上师。这时候如果我们的上师,他呈现出的是有病痛,或者是他的双眼没有办法看清楚等等…的一些身体上的问题时,我们在观想资粮田时,不应该观想这个部分,而应该把他观想成是完整无缺的。但是这个地方,我们在观想「视师如佛」的这个部分时,纵使我们的上师有种种的过失,我们也都应该将他如实的观想出来。

比方说我们所依止的上师,他也会有生老病死,其实生老病死它就算是轮迴当中的一种过失。甚至有一些上师他会生病,有一些上师他有某一种的过失(比方说他可能很容易生气),或者他不善于宣说佛法,或者他有某一种的行为是不如法的。但是当一位弟子跟随着这位上师之后,他要观想视师如佛的这个部分,他的上师具有什么样的过失?其实他都应该如实的观想出来。而在观想之后,虽然我们所依止的上师,他有种种的过失,但是我们应该将我们的心往上师的功德面上,专注的去作思惟,而不是将我们的心专注在「上师到底有什么样的过失」上面。如果我们将心专注在上师的功德面上,而能够对于上师生起强大的信心,信心的力量越强,我们会去看到上师的过失的这颗心,它的力量相较之下就会慢慢的减弱。

有一些人,对于这个问题,也就是视师如佛的这个部分,或许会产生许多的疑惑,会觉得所谓的佛,就是断一切过失、圆满一切功德的圣者,既然我的上师他呈现出这么多的过失,就表示他不是一尊佛,为什么我要把他等同是佛来作看待呢?所以更进一步的,我们就提到了「需要视师如佛的原因」。所以在这个地方有提到了,这个科判当中的第四个部分,『如果我们去观察上师的过失,它会产生什么样的过患』?

彼续又云:「应取轨範德,永不执其过,取德获成就,执众过不成。」应如续中所说而行。如是上师功德虽大,然若从其少许过失之面而作观察,则必障碍自身成就;续中的这段话,宗喀巴大师作了以下的解释,提到说:如果我们的上师,虽然他具有种种殊胜的功德,但是弟子们,如果在看待这位上师的当下,是以看他的过失面为主,而且不断的去观察上师他到底有什么过失的话,「则必障碍自身成就」这对于我们自己本身而言,一点好处都没有。我们想要获得成就,就是必须要依赖上师,但是在依止他时,如果我们不断的去观察上师有什么过失的话,这对于我们想要获得成就而言,不仅没有帮助,反而会产生另外一种的阻碍。

过失虽大,倘若不观过失之面,从功德面而修信心,则为生起成就之因。相反的,纵使我们的上师他有许多的过失,但是如果我们在依止他的当下,我们所著重的重点,并不是去观察他的过失,而是从他的功德面来作思惟,培养内心当中对于上师的一种信心的话,「则为生起成就之因」这样的一种观修方式,它反而是能够让我们获得成就的一种助缘。所以我们将这段的内容总摄,我们就知道,为什么我们要视师如佛?纵使我们的上师,他不是一尊真佛,但是由于我们自己本身想要获得成就,想要生起功德的缘故,如果能够视师如佛的话,我们能够获得我们想要获得的这些殊胜的成就。相反的,纵使我们的上师是一尊佛,如果我们没有办法把他当成佛来看待,这时我们想要获得的成就,是没有办法成办的。因此在论典当中有提到,我们之所以要视师如佛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想要获得利益,我们都不想要有所损失。因此对于一位佛教徒而言,他想要获得的利益是什么?他想要获得的利益,就是在不久的将来能够获得种种殊胜的成就,甚至获得解脱以及一切遍智的果位。既然是如此,我们看待我们的上师的同时,如果观察他的过失,对我们自己本身一点好处都没有,因此这是需要视师如佛的原因,也就是我们是想要获得好处,想要获得利益,而不想要有任何的损失,这是第一个部分。

第二个部分我们提到的是,有些人他会觉得,上师既然不是佛,为什么我要把他当成佛来看?把他当成佛来看,对于上师他是不是本身会有一些差别呢?其实这不能够从上师的角度,来看待这样的一件事情。我们把上师当成佛来看,他也不会变成一尊真佛,我们不把他当成佛来看,对他而言他一点损失都没有。因此,以弟子的角度,不管我们是否能够视师如佛,其实上师他本身一点差别都没有。既然上师他本身没有任何的差别,就表示我们要视师如佛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想要获得好处。想要获得好处,想要获得成就,我们就必须这样的来作练习。因此如果我们可以从自身的角度来观察,并且对于上师生起强烈的信心的话,这个时候,我们想要获得的成就,就能够透由「信」的力量,快速的成办。我们想要透由正理来证成「一切的上师都是佛」,说真的,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没有任何的一种正理,能够来证成「只要是上师,他就是佛」,这是没有办法的。但是由于弟子们,他想要快速获得成就的缘故,所以从弟子的角度,把上师当成是佛来看待,对于弟子而言只会有好处,不会有坏处。

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比方说现今各位都可以看到我身后有一幅资粮田的唐卡,这资粮田当中有很多的诸佛菩萨的圣像,说真的,他们是真佛吗?并不是。他们只不过是一块布上面,所画的一个图案,所以你说他是真佛吗?他并不是。但是如果有一天,我们自己的因缘具足了,比方说我们已经获得了大乘的资粮道的话,面前我们所看到的这幅唐卡当中的圣众,就能够呈现出真佛的影像。所以纵使境界本身它不是一尊真佛,但是由于我们自己本身的信念,甚至由于我们自己本身的条件具足了之后,我们将没有办法见到诸佛的业障净化了,这时候纵使境本身它不是佛,但是它也能够呈现出如同佛的这种功效。我们之所以没有办法看到诸佛,这是因为我们的心续中,有一种没有办法见到诸佛的业障。如果我们有这样的一种业障,纵使今天佛来到我们的面前,我们也没有办法看到他,因为这样的一种业障没有办法完全的净除。但是如果在业障净除的情况下,各种因缘都具备时,我们都知道佛他的事业、他的功德、他的加持是遍于十方的,所以只要种种的因缘和合的当下,纵使这个对境之前并不是一尊真佛,但是在因缘和合的情况下,我们就能够看到佛的面貌。

该篇内容就是由小编为各位整理 本文地址:菩提道次第略论五之二 甘丹赤巴2010年

推荐访问:菩提道次第略论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修心录|修心日光十五 七因果 自他相换 妙音教授2011年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摄受加持颂]菩提道次第略论五之一 甘丹赤巴2010年
Copyright 人人禅语-人生感悟-佛教故事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