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摄受加持颂_菩提道次第略论六之二 甘丹赤巴2010年

抑郁  点击:   2018-10-19

日期:2012/01/08 16:40:24 本网 编辑部

菩提道次第略论六之二 甘丹赤巴2010年

甘丹赤巴尊者 日宗仁波切

中译:如性法师

丙二、总摄而示修持之理(分二)

丁一、正修之理(分二)

戊一、于座上时应如何行(分三)

己一、加行

已二、正行

己三、于完结时应如何行

戊二、于座间时应如何行

丁二、须以二种修习之理修习之原因

己一、加行

从依止善知识,一直到最后的止观,都可以分为座上以及座间这两个部分。而在座上的时候,又可以分为「加行」、「正行」、「于完结时应如何行」的这三个部分,这个部分的内涵是相同的。首先我们看到第一个部分「加行」。

加行之法有六,此为金洲大师之行仪:这个部分,我们提到的「加行」,简单的来分,分为六项。这一点是阿底峡尊者的根本上师,也就是金洲大师他日常生活的行仪。洒扫住处,安置身、语、意像。我们要将自己观修的地点打扫乾净,并且恭敬的摆设身语意像。二、端严陈设无谄供品。并且要供上,比如供水、供花、供香等等的供品。三、于舒适垫端正其身,我们要在舒适的垫子(后高前低的这种垫子)上面,端正其身,结跏趺坐,或半跏趺,不管是双盘或者是半盘,随宜威仪而安住已,皈依发心定与相续结合。四、观想资粮田,而观想资粮田的内涵是什么呢?思惟广行派及深见派之传承上师、无量诸佛、菩萨圣众、声闻、独觉及诸护法安住于前方虚空中。

之前我们在提到第二点,也就是「端严陈设无谄供品」的时候,这当中的「无谄」指的就是清净的意思。「清净」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它的来源是清净的,第二种我们在供养时的动机是清净的。如果我们要作供养,这时候供物它的来源本身要是清净的,我们不能去偷、不能去抢,也就是说这样的一种供物,它的来源并不是跟恶业相混合的,如果我们拿偷或者是抢来的东西,拿来供养三宝,其实不会有任何供养的利益;不仅它的来源是清净的,而且在供养的当下,我们的动机也要是清净的。所以这当中的无谄,必须要具备「来源」是清净以及「动机」也是清净的这两种条件。

在第三点有提到,「于舒适垫端正其身,结跏趺坐,或半跏趺」,我们坐在打坐的垫子上的时候,我们要端正的坐在垫子上面。为什么我们要端正的坐在垫子上呢?因为如果我们能够端正的坐在上面的话,我们身体的脉它才会直;脉如果能够直,这当中的气它才会通;如果气能够通,我们的心就比较能够专注,所以打坐的时候,我们要能够端正的坐在这个坐垫上面。

既然在这个地方有提到打坐的这一点,平常祖师们他们会说到,如果我们打坐能够具备有毗卢遮那佛的七法,这时候我们打坐的状况,会比一般的状况要来得好。这当中的七法有提到的是,以脚而言,脚双盘或者是半盘这都是可以的。而我们的手要结的是襌定印。接下来我们的背要能够挺直,我们的肩膀要能够自然的放下,我们的头要稍稍的往下。接下来我们的眼,应该不是注视着虚空,而是注视我们鼻端的这个位置。接下来我们的嘴唇,不要过度的紧闭,也不要过度的张开,而这当中的舌以及齿,「舌」是舌头,「齿」是牙齿,都是呈现出跟我们平常自然的这种状况。

第八种提到的是呼气,如果没有加入呼气的这一点,前面的七法,我们称之为是毗卢遮那佛的七法;如果加入了呼气的话,就变成是八法。为什么要加入呼气的这一点,呼气这当中包含的是「呼」跟「吸」这两个动作。为什么要加入这一点呢?因为有一些人,他的分别特别的重,如果他的分别特别重的话,他在打坐时就要特别的去观修呼吸气的这个内涵。透由观修气,能够让他心中的分别减低,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特别的将呼气以及吸气的这一点,加在毗卢遮那佛的七法里面。但是如果你的分别,并没有如此炽盛的话,就不需要特别的加入这一点。

「皈依发心定与相续结合」,这个部分有特别的提到皈依,其实在这个部分,按照过去的道次第的教授,这个部分我们应该要观想皈依境。所以观想皈依境,也有皈依境的资粮田,现今你们所看到的这一幅唐卡,跟皈依境的资粮田有稍微的有些不同。我们面前所看到的这幅唐卡,它的主尊是宗喀巴大师,但是皈依境的资粮田,它的主尊是导师释迦能仁。而宗大师的这一幅唐卡,他是坐在莲花的宝座上面,但是皈依境的资粮田,导师释迦世尊是坐在狮子所顶戴的法座上,并且在他的前方,以及后方、右方、左方各有一个法座。前方的法座所安住的是直接、间接的传承上师,也就是跟我们有法缘的这些上师们;而后方的法座所安住的是金刚持佛;而左右两边分别是广行以及深见派的传承祖师们;并且在他的下方也有本尊、诸佛、菩萨、声闻、独觉、护法等诸多的圣众,这时候我们将皈依境的这个资粮田观想出来,而在他们的面前诚心的生起皈依以及发心。

在之前我们有提到观想资粮田的这个部分,比方我们面前所看到的这幅资粮田的唐卡,在这当中莲花是在法座上面呈现出来的。所以在每一个花瓣上面,都有诸佛或者是菩萨他们安住着。也就是在本尊的下方,分别是有无上瑜伽部的本尊,瑜伽部的本尊,行部的本尊,事部的本尊,跟显教的诸佛以及菩萨、独觉、声闻、空行以及护法。不同的本尊以及菩萨,或者是有学、无学的这些圣者们,他们依次的安住在莲花的花瓣上面。并且在主尊的左右两方,都会有传承祖师们,而这些传承祖师们当中,也包含了噶当派里面,教典派、道次第派以及口诀派的这些诸多传承祖师,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作观想。所以在正文当中,提到了观想资粮田的部分,「思惟广行派以及深见派之承传上师,无量诸佛、菩萨圣众、声闻、独觉及诸护法安住于前方虚空中」。

接下来加行六法当中的第五法,第五法分三:第一「须要集资净罪的原因」。五、自相续中,若无能生道之顺缘──集聚资粮,及除违缘──净除障碍二者,极难生道,是故须以总摄集、净要义之七支,净化相续。如果我们的心续当中,没有生起道的顺缘,也就「集聚资粮」,以及净除生起道的违缘「净除障碍」这两者的话,想要生起道的功德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具备总摄「净罪、集资」这两个部分最主要的内涵(也就是七支的道理),来净化我们的相续。

接下来第二个部分,「各别说明集资净罪」,这个部分又分为:「各别说明」以及「思惟文义」这两段。「各别说明」当中分七:第一个部分是提到了,「礼敬支」。其礼敬支中,三门合礼:「所有十方」等一颂。也就是身语意三门一同作礼敬的,这在《普贤行愿品》里面有提到,「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而这个偈颂当中,最主要的意思是提到了,谓非缘一方世界及一时之佛,我们在礼敬的时候,我们所缘的对境,并不是单一个世界,或者是某一个时间点的佛,应缘住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我们所缘的对境,应该是安住在十方,以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诸佛,以至诚心三门敬礼。以至诚恳切的心,藉由身语意的三门,恭敬的来作顶礼。

三门别礼中,身之礼敬:「普贤行愿」等一颂。在《普贤行愿品》当中,「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剎尘身,一一遍礼剎尘佛。」而这个偈颂它的解释,在正文当中提到,谓以方、时所摄一切诸佛,「方」指的就是方位,在这个地方指的是十方,「时」指的是时间,在这个地方指的是三世。所以在十方以及三世所摄的一切诸佛,以意缘境,如现于前。这个时候透由我们的意念,缘着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作为对境,「如现于前」如同清楚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变化自身,量等极微尘数,而且当我们在作思惟的时候,我们的身并不是单一的身,这时候我们要观想,我们变现我们的自身,它的数量就等同是极微尘数这么的多,而行礼拜。此复是于诸境所有普贤妙行生起信心,这时候我们内心当中的动机,是什么样的一种动机呢?对于境它所行的种种善行,生起强大的信心,由此发起而作。以这样的一种信心,作为礼敬的动机,而来作身的礼敬。

接下来,意之礼敬:「于一尘中」等一颂。《普贤行愿品》当中第三个偈颂,「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这个偈颂的意思,谓于一一极微尘上,皆有量等一切尘数之佛,住于菩萨围绕之中。在每一颗微小的极微尘上,皆有一尊佛安住在这当中,并且四周有众多的菩萨围绕着,随念彼等功德,发起胜解。透由思惟「佛」具有如此殊胜的功德,而对于佛生起仰望以及希求。我们之前所说的功德,也就是「于一一极微尘上,皆有量等一切尘数之佛」,这样的功德,是佛所不共的一种功德。不管是功德再殊胜的菩萨,他都没有办法变现出这样的一种现象,所以这是只有属于佛才拥有的一种功德。所以平常有很多的人他都会说,佛并没有「佛没有办法到达的地方」。也就是佛在当他成佛的时候,他的身语意三门的体性是完全相同的,所以他的心所遍之处,他的身跟语都能够遍及,所以这是佛的不共功德。我们应该思惟佛的功德,而由意门来作礼敬。

刚刚我们所为各位介绍的这样的功德,比方我们在摄影的时候,小小的一个镜头当中,或者是这样的一个画面当中,它能够包含的事物是相当多的。甚至我们用一个小小的镜子往外一照,外面的东西虽然它非常的大,但是它也能够投射在镜中,这时候外面的东西并没有变小,而镜子也没有变大。相同的道理,佛他能够安住在一切的微尘之上也是如此。安住的同时,微尘并没有变大,佛他也没有变小,也就是佛将他的影像,投射在每一个微尘之上,因此这样的一种投射方式,我们称佛他是能够安住在一切的极微尘上的。

讲到了这一点,我们就不得不说,密续当中所谓「双运」的这个内涵。虽然在显教里面,并没有直接的告诉我们双运的道理,但是其实它也有影射出双运的内容,也就是它不得不承认有双运的这个部分。所以在经论里面都会提到,显教没有说明密教当中双运的这种法类,并不是它完全没有说,而是它有说,它只是用隐密的方式宣说,所以它也是有提到双运的这个内涵。所以唯有认识双运的这种法类,我们才能够解释,佛他拥有如此殊胜的功德。

所以提到这个部分,就如同我们之前所提到「视师如佛」的这个观念,它是有类似之处。由于佛是遍于十方,甚至佛的加持力也是遍于十方的。因此纵使他的对境,只是一颗狗牙,但是由于佛的智慧没有任何的阻碍,他能够遍于一切的万法之上,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对于这样的境,生起如同佛牙般的这种信心的话,自然而然的就能够获得佛的加持力。相同的道理,对于一位凡夫,虽然他是呈现出凡夫的面貌,甚至他本身确实就是凡夫,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从「视师如佛」的这个角度来看待他的话,由于佛的加持遍于十方,再加上佛的事业也是遍于十方的,只要我们心中的这种因缘、业,它慢慢的成熟之后,自然而然的我们就能够看到,跟我们相顺的这一尊佛。

语之礼敬,「各以一切」等一颂。而这个偈颂就是「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讚佛甚深功德海。」这个偈颂当中的意思,在正文当中提到,谓于一一身中,化无量首;一一首中,亦化有无量舌,以妙音声讚美诸境不可穷尽之功德称誉。此中「音」者,即是讚辞;也就是美妙的讚歎对方的这种言辞,这当中的「音」指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提到了音声海。其「支」为因,即是舌根。(此与汉文稍有出入)这个部分藏文的原文,跟我们平常所熟悉中文当中的《普贤行愿品》当中的这个文,稍稍的有不同。我们平常是唸「各以一切音声海」,但是在藏文的原文当中,它表达的意思是「各以一切音之海」,所以我们平常唸的是「音声海」,藏文当中所呈现的是「音支海」,所以宗大师在解释这句话的时候,他用藏文的方式来作解释,这当中的「音」指的就是讚辞,而「支」就是讚美的这个言辞,它的因,也就是我们的舌根,而「海」是繁多辞。

七支当中的第二支,供养支中,有上供养:「以诸最胜」等两颂。「以诸最胜妙花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及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而这个偈颂当中「最胜妙花」,指的是人、天所有稀有散花;「鬘」,搭配贯穿种种妙花。此二种中,皆含一切或实或假。不管是真的,或者是假的,我们都可以拿来作供养。「伎乐」,具絃乐器等声;这当中包括了海螺所发出来的这种声音。「涂香」即妙香泥;「胜伞盖」即诸伞中最胜妙者;「灯烛」即香油等气香光明,以及珍宝有光明者;「烧香」即配众香,或是一种;这当中的烧香,就是平常我们在供养的这种香,它有可能是很多种药物配合起来,搭配起来所形成的一种供香,也有可能是单一种,比方说檀香。「最胜衣服」,衣中最胜妙者;比方说出家人所穿的法衣,或者是菩萨们他们所穿的这些华丽的衣服,「衣中最胜妙者」;「最胜香」,香气能遍三千世界之香水等;「末香」,香末可撒可烧,或积为堆,或画坛城,调配颜色,高广等同须弥。

而这当中有提到,「一一皆如妙高聚」,这个字它是什么意思呢?「聚」加于前文一切之后,它不管是加在前面所说的最胜妙花,或者是鬘,或者是伎乐,它都可以加在这后面。有众多,而这个字它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有「众多」,而众多就是数量众多的意思。装饰,以殊胜的供品来作为装饰。及各种义,这当中的「各种」,它不仅数量相当的多,而且它的种类是各式各样。

无上供养:「我以广大」等一颂。中文当中,「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有上供养即世间供,我们之前所提到的是有上的供养,「有上的供养」指的就是我们一般世间人,能够作的这种供养,我们称之为是有上的供养。是故此中乃是诸佛菩萨等,以大神力所变一切善妙供物。而这个部分提到的是无上的供养,「无上的供养」就是诸佛菩萨,藉由愿力所变现出来的,这一切善妙的供物,我们称之为是无上的供养。最后二句,于前一切不具此二句者,皆应加之,是说礼敬及供养之动机及其境界。(此与汉文稍有出入)。

在汉文当中后面这两句是提到了,「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但是藏文当中,后面的这两句它是提到了,「于善妙行深信力,礼敬供养诸如来。」所以这边宗大师所作的解释,他提到的是「最后二句,于前一切不具此二句者」,也就是在之前的「礼敬支」以及「供养支」当中,不具备有这两句的部分,都应该要加上去。而这两句它所说的意思是什么呢?是说礼敬及供养的「动机」以及它的「对境」。所以第一句话,「于善妙行深信力」也就是对于诸佛菩萨,他们所呈现出来的善妙行为,在内心当中生起强大的信心,所以这是供养的「动机」。而供养的「对境」,也就是对象为何呢?「礼敬供养诸如来」,十方的诸佛是我们在这个地方,透由「信」作为动机,而礼敬供养的对象。所以这个部分,它与汉文是有出入的。

七支当中我们今天为各位介绍的是第一支的「礼敬支」,以及第二支的「供养支」。

该篇内容就是由小编为各位整理 本文地址:菩提道次第略论六之二 甘丹赤巴2010年

推荐访问:菩提道次第略论原文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修心录_修心日光十二 我爱执 我见 爱他人 2011年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摄受加持颂|菩提道次第略论二之一 甘丹赤巴 2010年
Copyright 人人禅语-人生感悟-佛教故事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