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 点击: 2018-10-19
修心日光十三 自他平等 自他相换 甘丹赤巴2011年
甘丹赤巴尊者 日宗仁波切
中译:如性法师
日期:2011年3月6日 上午
在《上师荟供》当中有提到一个偈颂:
纵仅微苦亦不遇,然诸安乐永无厌,
我与他人无有别,喜他安乐求加持。
我们自己本身、以及其余的一切有情都想要离苦得乐,以我们自己本身来说,纵使再小的痛苦我们也不想去面对,我们所承受的苦,以身心两方面来作探讨的话,「身的苦」纵使是被芒刺所刺伤,这样的皮肉之苦我们也不想要承受;以「心的苦」来说,如果他人责备我们、或者对我们讲不好听的话,让我们的心里感到不舒服,这种苦我们也不想要去面对。并且我们绝大部分的人在面对苦的当下,内心通常是生起排斥、甚至瞋恨;而在面对快乐的同时,不管是身体的快乐、心灵的快乐,周遭所拥有的资财、美名这一切我们都想要,并且在拥有了这些快乐之后,并不懂得该如何满足。因此在前面两句话当中就有提到,「纵仅微苦亦不遇,然诸安乐永无厌,」但是对于想要离苦得乐的这一点,「我与他人无有别」,其实这一点我跟其余一切的有情是完全相同的,没有任何的差别。就像我想要成办所有的安乐一般,其他的有情也想要成办他所想追求的快乐;就像是我们自己不想要去承受一丝许的痛苦,他人也是如此,所以这一点我跟其他的人是没有任何的差别。因此「喜他安乐求加持」,希望能够在内心中生起一颗「希望他人也能够离苦得乐」的这样一颗心。
这个偈颂最主要谈到的内容,是谈到在观修「自他相换」之前,我们必须要先练习「自他二者是平等的」,这一点虽然在《修心日光》里面并没有特别的提到,但是在宗大师所造的「道次第」的论典里面,在还未正式修学「自他相换」前,我们必须要先练习「自他两者是平等的」。透由练习「自他两者是平等的」之后,更进一步的藉由思惟「我爱执的过患」以及「爱他执的利益」,让内心中生起悦意慈心。
对于这一点《修心七义》里面有提到:
「修一切大恩」。
这句话最主要的内容是强调「特殊的念恩」。在七因果教授里面透由「知母」,更进一步的也有提到「念恩」,但是七因果教授当中的「念恩」,跟《修心七义》或是「自他相换」里面的「特殊念恩」,有什么差别呢?七因果教授当中的念恩,最主要是藉由了解「一切的有情都曾经做过我们的母亲,并且在做我们母亲的当下,对于我们的恩都是相当难以回报」,以这种方式来思惟一切有情的恩,这是七因果教授当中的念恩。
更进一步的,在《修心七义》里面所提到的的特殊念恩,或者是藉由「自他相换的 教授」所生起的念恩心,是更进一步的提到说「一切的有情不仅是在做我母亲的当下,对我有无比大的恩泽,纵使是在还没有做我母亲的时候,在这些时间点这些有情对我也是有恩的。」以这种方式来念有情的恩。
为什么周遭的有情,纵使没有做我们的母亲,对我们的恩也是很大的呢?比方说以今生而言,我们所追求的任何一种快乐,小至衣、食、住、名声,种种世间的安乐,一直到追求圆满无上的佛果,这一切的快乐都必须要依着众生才有办法获得。所以纵使在自他相换的法则里面,它并没有特别提到念恩的这一点,但藉由思惟「我爱执的过患」以及「爱他执的利益」之后,我们的内心当中所生起的「悦意慈心」,它就必须要包含有这样的特色,了解到「我现今所追求,不管是今生、来生,现前、究竟一切的安乐,都必须要依着有情才有办法获得。」
以来生而言,如果我们想要追求人天的增上果,这时我们必须在今生修学断十恶的律仪。断十恶的律仪,是要对谁来修学?是必须要对「有情」来修学。更进一步,如果想要获得解脱,这时我们必须要修学戒、定、慧三学,戒定慧三学也是必须要依着「有情」才有办法修。而以大乘的角度来说,不管是生起大悲心、增上意乐、菩提心,甚至行广大的菩萨行,这一切也都必须要依着「有情」才有办法成办。所以如果想要成办今生以及来生的种种安乐,这一切都是来自于有情,以这种方式来思惟「有情对我们的恩是相当殊胜、而且难以回报的。」“
接下来我们看到正文第47页,现今我们心中所呈现「会伤害我们的有情」,其实是往昔无始以来自身相续的烦恼作为「近取因」,并且无始以来自身所造伤害他人的业作为「俱生缘」的力量。这一段它最主要谈的内容是什么?在现今我们面对有情的当下,有一些有情他们会伤害我们,并且我们会认为他是我们的敌人。为什么这些有情在今生会伤害我们?其实跟我们有密切的关联性。为什么会伤害我们呢?更进一步的提到这是「往昔无始以来自身相续的烦恼作为近取因」,因为这位有情,他的相续当中、他的心续中有贪、瞋、癡种种的烦恼,以此作为近取因;并且更进一步的,「无始以来自身所造伤害他人之业作为俱生缘」,由于他在轮迴当中不停的流转、不断的造业的缘故,造作了许多伤害他人的业作为俱生缘。在「近取因」以及「俱生缘」这两种因缘的配合之下,当这位有情看到了我们的时候,他很自然的内心当中就会生起邪念、瞋念、恶念,并且藉由这种烦恼造作种种的恶业,因为业以及烦恼的力量而在轮迴当中流转。
我们之所以会在轮迴当中流转,当然跟我们自己本身有关,而我们周遭的有情众生,之所以会在轮迴当中流转,这也跟我们脱不了任何的关係。为什么有情会造作恶业?因为他造作恶业的对象(也就是我们),在让他看到的同时,他的内心会感到不满,而内心当中藉由烦恼以及业力的缘故,而使得他造作种种的恶业在轮迴当中流转。所以有情造作恶业在轮迴当中流转受苦,其实「我们」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所以这些有情,以恶劣的动机造作了许多猛利的颠倒恶行,因此以总的来说,在轮迴中流转(尤其是在恶趣当中),必须要承受各种的痛苦,而这一切的问题,应该是由谁来负责呢?说真的,是应该由「我们」来负责。对于这一点圣者寂天就有提到过:
「由我宿业所招感,令诸有情损恼我,
彼若因此堕地狱,岂非由我令堕落?」
接下来,特别是现今我们在获得人身之后,趣入大乘法的同时,周遭的这些人用各种的方式造成许多的伤害,形成了我们学法的阻碍。由于这些人藉由种种的方式,各种的恶行造成我们学法的阻碍,因此这些人他即将成为受轮迴苦(尤其是堕恶趣后受恶趣苦逼)的众生,这时当我们想到这一点时,我们应该要怜愍他们才对。
接下来下一段,伤害我们的人,在过去曾经做过我们母亲的数量,已没有办法计算。而且在过去,我们也曾经多次的杀害了他们、吃他们的肉、喝他们的血、啃他们的骨、穿他们的皮;如果将过去所喝的母乳集中在一起,三千大千世界也都没有办法容纳;并且我们过去曾多次的杀害、捶打他们、抢夺他们的财物,我们所做的这些恶行,它的次数都难以估计。
既然这些有情,在过去生曾经做过我们的母亲,对我们都有相当大的恩泽,如果我们是一个修学大乘法的行者,这时我们就必须要藉由「今生」想办法来报恩。如果在过去生,我们曾经多次的伤害过我们周遭的这些有情,我们就必须要偿还过去所造的这些宿业。所以今生不管是要报恩、或者是要偿还宿业,这都是由一切的有情来作主。并且我们更进一步的想到说:「这些有情对于我们都有相当大的恩,如果说这些曾经做过我们母亲的有情,我们弃捨他、不念他们的恩,这是不应该的一件事。」这时我们必须要藉由这样的方式,来改变我们对于周遭的有情的看法,并且很刻意的以修「取捨」的方式来修学慈悲。
这个部分虽然后面会有提到,但是在这个地方以最简单的方式,所谓的「藉由取捨来修学慈悲」,是先提到了我们必须要「将他人的苦取至于自身」,以这样的方式来修学「悲心」;并且将「自身所拥有的一切善妙之物(包括三世所造的善根)给予一切的有情」来修学「慈心」,因此藉由修学「取、捨」的方式来修习「慈、悲」二心。
特别是以「忍辱」为基础的六度。为什么在这个地方要特别的强调,「特别是以忍辱为基础的六度」?在之前我们有提到「一切的有情,由于过去曾经多次做我们的母亲,对于我们有相当大的恩。」但是有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说:「有情虽然对我们有恩,但是现今我们面前伤害我们的这个敌人,他对我是没有任何的恩。」这个时候就要更进一步特别的强调,「纵使是伤害你的有情,他也是我修学忍辱的对象。」而「忍辱」是六度的基础,可以算是六度当中最重要的一个菩萨行。
所以在正文里面有特别的提到,特别是以忍辱为基础的六度,也是依着伤害我们的敌人所形成的,因为敌人是忍辱的对境,所以藉由敌人我们能修学忍辱。为什么在六度当中,「忍辱」是六度的基础,它是最重要的菩萨行?因为菩萨在行菩萨行时,最主要的根基是来至于菩提心,而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悲心,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办法对众生生起悲愍之心,反而对他们生起瞋恚的话,这就没有办法让我们内心中生起大悲,所以「瞋」可以算是大悲最主要的相违品。所以为了要对治「瞋」,我们必须在内心当中生起「安忍」。
「若有忍辱前二度为彼之前行」,如果在内心中能够生起「忍辱」,在此之前我们必定能够成办布施以及持戒。因为六度当中的生起次第,是后后必须要藉由前前才有办法生起、才有办法成办,因此想要对于一切的有情生起忍辱,这在之前我们必须要勤修布施以及持戒。因此在这地方有特别的提到,若有忍辱前二度为彼之前行,其余三度也依彼而产生。而忍辱之后的其余三度,分别是精进、襌定以及智慧。如果我们的内心当中能够对有情生起忍辱的心,这时进一步的精进度、襌定度、智慧度,也能够以「忍辱」作为基础而成办,所以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因此在《入行论》里面有特别的强调:
无如瞋之恶,无如忍难行。
所有的邪知邪见烦恼当中,「瞋」是最恶劣的,它所造下的罪也是最严重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虽然说我们的内心当中生起贪念,藉由贪也会造作种种的恶业,但是至少「贪念」本身,它不会摧坏我们过去所造的善根。但是瞋就不同了,「瞋」不仅在此同时、在当下会造作恶业,并且它会摧坏我们过去所造的善根;而且在生起瞋的一瞬间,这时过去所累积的善根,可能就因此完全被摧毁。因而在《入行论》里面有特别的提到「无如瞋之恶」,由于「瞋」是众多烦恼当中最恶劣的缘故,「无如忍难行」,最殊胜的苦行,不外乎就是修学忍辱,忍辱是众多苦行当中最殊胜的一种修行。“
在之前我们是提到了「忍辱」是六度当中的基础,如果能够成办忍辱,必定也能够成办之前的二度,并且藉由忍辱作为基础,更进一步的能够成办精进、襌定以及智慧度。对于以上我们所提的这些内容,如果能够藉由多种的方式反覆的思惟,这些对境(也就是伤害我们的敌人)其实就是将佛果赐与我们手中的人,这就是菩萨他们在面对敌人时内心会有的一种作意。对我们一般人来说,看到敌人,内心会感到厌恶会觉得说:「这个人怎么又到我的面前来了!」但是对于一位菩萨而言,他是将他身边的敌人,当成是他最珍爱的善知识来看待。
对于这一点如同伽喀瓦大师所说的:(48页)
「或敌或亲亦皆可,能于诸生烦恼境,
谁能见为善知识,彼住何处皆安乐。」
这个偈颂里面有提到,不管是面对敌人、面对亲人,只要我们在面对这位有情的当下,我们的内心会生起贪瞋种种的烦恼时,这时我们就必须要把「会让我们生起烦恼对境的有情,看成是我们的善知识。」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些有情「等同善知识」来看待他们,这时不管我们身处何处?我们的内心都会感到安乐。这一点特别是要强调「伤害我们的有情」,对于伤害我们的有情,也就是我们的「敌人」而言,其实他所扮演的角色,跟告诉我们必须要修学忍辱的「善知识」,其实是没有什么差别的。透由大乘的善知识,告诉我们该如何的修学忍辱之后,我们必须要有对象(也就是在面对敌人的当下),才有机会去实践善知识所教导我们的内容。因此教导我们如何修学忍辱的「善知识」,跟我们所遇到的「敌人」,其实他所扮演的角色是相同的,他都是在告诉我们「如何去实践、如何去修学忍辱的内涵。」
因此「谁能见为善知识,彼住何处皆安乐。」如果在面对敌人的时候,你的内心能够修学忍辱,这时由于我们心念的转变,这个人对你而言可能就不是敌人。所以你走到哪里?身处何处?你周边的人,都会觉得这些人都是我的亲人,不管他用什么样的方式,利益我也好、伤害我也好,其实这都是让我成就菩提的一种顺缘。“
需如所说而作修学,必须要藉由以上大师或者是袓师们的言教,以这种方式来作思惟。更进一步的,譬如由和尚阿闍黎赐与律仪,故能成为解脱与一切种智之因,透由和尚阿闍黎给予我们戒律,如果我们能够如实的持戒,这能够成为是将来成办解脱、以及一切种智之因,因此和尚对于我们的恩是相当的大。相同的「依此」,这当中的「此」是指伤害我们的敌人,藉由依着伤害我们的敌人,我们能够圆满忍辱的内涵,进而由彼成为大菩提之因。如果我们能够修学忍辱,其他六度的内涵也能够在此同时完全圆满,因此它是成就大菩提的最主要之因。对于这一点应该如同过去西藏的谚语所说的:
「口中已得美味好食,舌必不吐弃。」
如果我们在吃东西的时候,觉得这是非常美味的一种食物,吃到嘴巴里面去就不应该用舌头把它推挤出来(也就是不应该把它吐出来),吐出来之后,你就没有办法好好的品嚐这个美食到底有多么的美味?相同的,如果我们在面对敌人的同时,真的觉得「敌人是你修学忍辱最好的因缘」,他能够成就圆满菩提的话,你就应该更进一步的试着去面对他,并且在面对他的时候如实的来修学忍辱。
更进一步的在《入行论》里面有提到:
「是故如未劳,于舍获珍宝,能助菩提行,故我当喜敌。」
本文内容由小编为各位整理的修心日光十三 自他平等 自他相换 2011年
推荐访问:修心日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