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光空性】空性论 龙树对「空」之诠释 以《中论》为主

抑郁  点击:   2018-10-17

龙树对「空」之诠释

—以《中论》为主—

释如戒

提 要

「空」在时空的普遍发扬中,不免引起副作用,面对此教界内、外而来的批难,龙树是如何诠释「空」的真义、立场以及观破世俗的虚妄,从而脱落名相以契入实相的「空」义性质与「自性」的恒常绝对性相重叠部分?对此,龙树採取以「无自性」为立场来贯穿「空」的思想来诠释诸问题。

关键字:空,空性,空用,空义,无自性。

大 纲

一、 前 言

二、 实有论者对「空」之批难

三、 空与无自性

(一) 空之意义

(二) 无自性之意义

四、「空」之自性化的困思

五、结 语

后 记

【参考书目】

一、前 言

「空」,根源于阿含,到初期大乘已开始发展出博大的深观 ; 而笔者所感兴趣的是:「空」经过这样世谛的流布,且龙树也承袭了众多的「空」思想(可从《大智度论》卷八十七,大正25?729中看出),他是如何抉择空义,直探佛陀的本怀,而树立中观的「空」论 ? 这是笔者欲探讨的动机与本文写作原因所在。

但是,从龙树诸多着书中(可参阅:杨惠南,<龙树的著作>,《龙树与中观哲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77,10),页12~21),一一去探讨也实非短时间内及一篇论文中就可含括概尽的。所以才以《中论》为主轴先来探究龙树是如何诠释「空」义 ?

其次,本文的架构共分成五个章节。一、绪论。二、<外人对「空」之批难>; 有云:「法不孤起,仗缘方生」,同样地,龙树会树立起「空」的旗帜,也是基于「人根转钝,深着诸法,求十二因缘、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决定相,不知佛意,但着文字,闻大乘法中说:「毕竟空」,不知何因缘故空,即生疑见,若都「毕竟空」,云何分别有罪福应等 ?」(大正30?1下,青目释),故龙树欲说「空」的真义 ; 因此先安排此章。三、<空与无自性>,本章是承上章<外人对「空」之批难>,龙树所作的回应。再者,笔者以为:龙树是以「无自性」(=无我)的立场来贯穿整体的「空」思想,所以又另闢<无自性之意义>此小节来说明之。四、<「空」之自性化的困思>,此章所要探讨的是:中观学中的「空」(原始佛教的「缘起」及中国佛教亦然)与「自性」的恒常绝对性有相重叠,龙树如何说明呢?五、结语,总结「空」的真义。以上便是全文的组织架构。

二、实有论者对「空」之批难

空(wunya, subba)与空性(wunyata,subbata),是佛法中的重要术语。在佛法的弘传流通中,「空」义不断的发扬,从佛被称为「空王」,佛教被称为「空门」[1],就可知:对「空无」投入最大关注的可说是佛教,「空」甚至成为大乘佛教的专利,但这并不表示空对佛教而言是一明了清晰的存有,相及地,反是一尚待釐清的不明物。[2]

龙树思想的显着特质在于:以否定的论法破斥一切法有实体存在,并据此论证「一切法空」[3]。同时,他的「空思想」使释尊所教示之「无我」的思想立场展开成为大乘[4]。以「一切法空」为立场的龙树,在《中论》(第二四品?一~六颂)提出法有论对「空性」的批难,如《论》中云[5]:

若一切皆空,无生亦无灭,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第一颂)

以无四谛故,见苦与断集,证灭及修道,如是事皆无。(第二颂)

以是事无故,则无四道果,无有四果故,得向果亦无。(第三颂)

若无八贤圣,则无有僧宝,以无四谛故,亦无有法宝。(第四颂)

以无法僧宝,亦无有佛宝,如是说空者,是则破三宝。(第五颂)

空法坏因果,亦坏于罪福,亦复悉毁坏,一切世俗法。(第六颂)

从上文,我人可知:批难者把「空」[6]解作「一切皆无所有」[7]—无或非存在。即把「事物是空」看作事物如「石女之子」、「兔角」、「龟毛」一样不存在[8]。换言之,即是把佛教的「空」看作就是零或空白[9]。所以,法有论者这样批难:「空」不能说「石女生子」一样,若事物是空则不能说它生或灭。又若没有生灭,则不能说苦生或苦灭,因此四谛不能成立 ; 因为无有四谛的关係,也就无僧宝及法宝。所以, 如法与僧不成,佛也根本不可得。所以说:一切法空的「空法」,不但破坏了出世法的三宝与四谛,也破坏了世间的因果。

此外,在龙树的另一著作《迴诤论》中也澄显了实有论者(=正理学派),将「空」当成「一切法皆无自体(=无或非存在)」之立场来处理的情形[10]。

三、空与无自性

(一)空之意义

由上节中,吾人可知实有论者心目中的「空」,是一切无所有 ; 生不可得,灭也没有,才会做如上的诘难,那龙树对这种批难,是如何诠释「空」的意义—真义 ? 龙树说:

汝今实不能,知空、空因缘,及知于空义,是故自生恼[11]。

此段颂文,印顺法师(文中所提及的人物,此后一律省略敬称)说:外人之所以产生「空」=「无所有」这严重的错误,主要是不解:一、什么是空 ; 二、为什么要说空 ; 三、空是什么意义[12]。而日本学术界说:实有论不了「空之三态」—空性、空用、空义[13]。今依「空之三态」来解说「空」之真义,如下分述:

1.空性:

空性[14],《中论》(第一八品?第九颂)叙述说:

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15]。

此偈颂依梵文解说为:没有条件地关联到任何质体,寂静的,不为戏论所概念化,没有区别的,没有分化的。这便是真实(真理)的性格[16]。此「空性」之解说,日人平川彰解为:空性,是说一切事物的本性是空[17]。

2.空用:

在《中论》(第一八品?第五颂)也可看到其解释,如说:

业烦灭故,名之为解脱,业烦恼非实,入空戏论灭。[18]

空,不是虚无的意思,空是有作用[19]的,这叫做空用。也就是说,空是使任何事物得以成立的融通无碍的能力,其丰富的性质不能以任何语言表达。由于这个缘故,说诸法实相也不能以语言表达。因此空所具有的无限作用,就称为空用[20]。

3.空义:

所谓空义,也就是指,空力显现世间的现象(=空显现于现实事物之相是空义)[21]。依月称的看法:「缘起是空性」即「空义」,并引《佛说弘道广显三昧经》为经证,如说:「依缘而生者是不生。它不是有实体而生起的。依存于缘者说为空。知空(空性)的人不怠慢[22]。」; 月称将此诗句看作诠释「缘起是空性」即「空义」的经证 ; 他一再引用此诗句,因此它成为表示空性与缘起同义的重要根据,很受重视。关于这一点,清辨也一样。只是他不以为「缘起是空性」是「空义」。因为对他(清辨)而言,「空义」的意思是「空性即无分别智的对象」,就是真如[23]。

(二)无自性之意义

笔者以为:欲知「无自性」之真义时,必须先说明何为「自性」? 这因:当我们说「无自性」的时候,就已把自性划入缘起关係的範畴了[24]。所以,欲知「无自性」,必先明了「自性」[25]之定义。

龙树对于「自性」的具体说明,如在《中论》(第一五?第一及第二颂)说[26]:

众缘中有性,是事则不然,性从众缘出,即名为作法。(第一颂)

性若是作者,云何有此义 ? 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第二颂)

颂中所谓「性」者即是自性。首颂明显地表露,在缘起的世界中,是不可能有自性的存在。依龙树的看法,自性与缘起,是不相容并存的。有自性即不是缘起[27],缘起的就不能说是自性有的。因为,若法要众缘如合而现起,即依众缘而存在与生起 ; 承认由众缘现起,即等于承认是作法。「作」就是「所作性故」的作,有新新非故的意义。若主张有自性,即不能是所作。因为自性有即自有的,自成的,自已规定着自已的。所以,所谓自性的定义,即是具备自有、常有、独有三条件[28]。依现代术语说,自性的定义就包含了绝对性、整全性(不能分成部分)和不灭性(不变化)的意思。现以下图例来说明这一点。这儿共有三个图例,分别表示着A和B有不同的关係:

AB

图一: A和B完全相同

A

图二: A和B完全不同

B

图三: A和B的相交部分相同,而没

A

有交合的部分则不同

若以自性的立场来看,则A和B只能有图一(完全相同)和图二(完全不同)的两种关係,而图三中A与B有同有异的关係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若要A和B有同有异,则先要定A、B两者可被分割,才能形成两者有相同和不相同的部分,但自性具有整全而不能被分割的性格,故此,A和B不可能有图三所表示的那种关係。

在上一节所谈到《中论》(第二四品)有关实有论所提出一连串的问难(若一切法空 则 无生无灭 则 无有圣谛法则 无三宝),龙树指出:

若苦有定性,何故从集生 ?(第二二颂前半)

苦若有定性,则不应有灭[29]。(第二三颂前半)

并对反对论者说:

若汝见诸法,决定有性者,即为见诸法,无因亦无缘。(第一六颂)

即为破因果,作作者作法,亦复坏一切,万物之生灭[30]。(第一七颂)

其他有关「自性」的指摘其矛盾点,如:「若谓生时生,是事已不成」(第七品.第一六颂)[31]、「若果定有性,因为何所生?」(第二十.第二一颂)[32]、「成坏若一者,是事则不然,成坏若异者,是事亦不然」(第二一品.第九颂)[33]等等,所以龙树在《七十空性论》说:

无少自性法,亦非无有法,以从因缘起,法无法皆空[34]。

(第六十七颂)

颂中之意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五所说:「过此诸法空」[35]有同样的意义。

而龙树的相关著作如:《壹输卢迦论》[36],《大智度论》[37]等书均有对「自性」的界限说明之,在此略而不详述。

所以,所谓「无自性」(nihsvabhava)的真义,是和空(wunya)有密切的关係—因待于因缘,非具备自有、常有、独有(=非因缘所生,时位无变,不待他立)等三差别。并且「无自性」(nihsvabhava)和「全无的」(nasti)是有区别的。因,「无自性」:「是物属众因缘故无自性,无自性故空,空亦复空 ; 但为引导众生故,以假名说」[38]—无自性并非「全无」。因此,《中论》(第七品.第一七颂)说:

若法众缘生,即是寂灭性。[39]

此处所谓的「寂灭性」,是说:没有客观实在性的。而自性就是指一种客观实际的存在,所以「寂灭性」就是「无自性」,亦即是空寂的。

从本节的叙述中,我人可以感觉:龙树的「空」思想是以缘起、无自性、空三者为主轴。[40]

四、「空」之自性化的困思

所谓的<「空」之自性化的困思>,笔者所要探讨的问题是:「空」不论如何以非实或无自性来指述它,它与超越一切生灭等相对现象且不受诸因缘的绝对性是相通的,也就是说「空」具有自性界说中的存在与永恒不会变化的绝对性—「空的真常化」。[41]所以,在思想上即使我们在描述诠释或直接了解上仍具有上述「流弊」,因此,笔者欲从《中论》思想内容上去爬梳一些头绪来。

然而,以此而言:这种自性化的困思不只发生在《中论》(如:「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 ; 业烦恼非实,入空戏论灭」(18:5); 「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 ; 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18:7);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 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24:14);「受诸因缘故,轮转生死中 ; 不受诸因缘,是名为涅槃」(25:9);「无得亦无至,不断亦不常 ; 不生亦不灭,是说名涅槃」(25:3)等),原始佛教[42],中国佛教[43]亦然。由于此一问题的存在,这就是为何龙树要说: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 ; 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44]

透过灭戏论和灭业烦恼之后超脱生死的「空」(=涅槃等种种异名),也只是「名言识所识」[45]—假施设,方便安立。就此而言(指「方便施设」),我们必须留意以下几个问题[46]:

1.人类的语言真能百分之百表达出你脑中所想到的全部思想内容吗 ?

2.人类的语言真能百分之百表达出思想世界中的丰富内容吗 ?

其次,我们也要了解语言所指涉的与最直接的具体思想仍有一段心理距离,其理由如下:[47]

1.语言是人类思维的抽象产物。

2.「概念」[48]也是抽象产物,它并不是百分之百全等或全符合于其思想内容。

3.语言是静态的,而思想内容是动态的流动。

以此而言,可见一切名义、一切分别,都不能表达「空」的。但此不可说,而必须要说的情形下,不可能没有这「名言识」的方便安立。所以《中论》说:「空则不可说,非空不可说,共、不共叵说,但以假名说」[49]。但一切不可说,为什么要说「空」呢 ? 当然是「但为引导众生故以假名说」[50]。

并且,龙树也积极地对空、涅槃、实相等同义词下一「内涵定义」[51],如《论》云:

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 ; 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52]

又云:

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 ; 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53]

续云:

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54]

由上引文,我们可看出:龙树在对「空」(或名实相、涅槃)下其「内涵定义」时,是列举出这「空」语词所能应用的一切指谓—「外延定义」[55](如:自知,不随他等六义)及运用人类思考模式(如:一切实等四句)去表达「空」的性格。并以此为垫脚石,而直悟其「心行言语断」的「诸法实相」。

在本节最后,笔者有一点关键性的观念,提出来让大家做参考:法性—空性,不是一切法的动力因,质料因,不能说一切法从空性显现出来(=即一切为缘起法,由因缘生,非由空性生起一切或具足一切。然这裏要郑重指出的,性空即缘起本相,不应作形而上的实体看,也不应作原理而为诸法的依託看 ; 这是形上形下或理事差别者的拟想,而非缘起性空的实相[56])。这与一般哲学家的本体论,从本体而起现象的观念完全不同。[57]

五、结 语

对于「空」一语词,实难以诠释清楚的名目(如:龙树《十二门论》云:「大分深义所谓空」)。在学「空」理,如有所误解,则会极端如实有论者或方广道人,否决了「空」; 好一点的,便流于一极普遍的「自性感」[58],将「空」视为一切法的动力因、质料因或作原理而为诸法的依託看,而产生一种「空」自性化的内在张力。欲消弭上述思想,得先知:

1.空,与「自性」是互不相容。

2.空,即是超脱了这「自性」的倒乱错觉。

3.空,在言说上即落于相待,也还是假名安立的。

4.空亦复空。

5.空,不是没有。

6.空,即一切法的实相,非离诸法而有一普遍实在之存有。

7.空,不可视为一切法的动力因、质料因或作原理而为诸法的依託看,也非由空性生起一切或具足一切。

8.空,是语言尽竟、心行处灭、离四句、绝百非,是唯证相应的境地。

9.空,以究极为自性说,空是真实、是究竟,也可能说空即(究极)自性。[59]

读者如能先具知上述这些观念,自能对「自性」产生免役,同时这些的观念顿时便成为你学空、知空、行空的「防腐剂」了。

后 记

本文至此,也将告一段落,但并非是结束。因为对于龙树「空」之诠释,是需广泛地从诸着书中去探讨,以及从各层面去切入(如:从方法论—四句 ; 从真理观—二谛等)。因此,本文只是做为日后毕业论文的一小部份 ; 而在这之中也必然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去探讨,使得本文具备了开放性。一方面可让更多人来探讨 ; 另一方面又随时準备摄受更多的资料,使此论题更清晰化、细节化。

最后,本文在编写的过程中,曾参考了许多宝贵的著作,设若没有这些著作作有力的支援,本文是很难以完成的,所以我特地将其直接或间接引注的书名列于本文后,并向这些书的作者,译者与出版者,表示谢意。

【参考书目】

(一)汉译大藏经:(依《大正藏》之经号排序)

《杂阿含经》五十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T.vol.2 No.99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二十七卷(后秦.鸠摩罗什译) T.vol.8 No.223

本文地址:空性论 龙树对「空」之诠释 以《中论》为主

推荐访问:龙树菩萨的七十空性论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禅修班]禅修论述 为什么要「闭关」?(上)
下一篇:胡晓光空性|空性论 空性
Copyright 人人禅语-人生感悟-佛教故事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