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果 点击: 2018-10-31
日期:2010/02/15 14:06:58 本网 编辑部 报导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一讲 业果 衮却格西讲授
第十一讲 业果
今天我们已经得到这个可以修学佛法的暇满人身,又碰到难值遇的正法,特别是具有分辨善说及恶说的智慧和智力,而且当下我们的身体也没有任何的疾病,在这么多的条件之下,我们知道死无定期,而死的时候只有佛法有助益,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地修学佛法,求取心要。而所取受的心要,不应该只为下一世能得到人天果位,乃至于得到解脱果位而已,应该从各种门径去修学能生起摧灭“我爱执”的方法。一旦生起那种真实“爱他执”的心,就不可能不证佛陀果位的。
因此,应该在修学爱他执的心之上发心说,为了能够圆满一切众生的义利,希望把他们安置在佛陀的果位上,所以我一定要成佛。以这种菩提心的心境来闻思修教法,先听闻,然后思惟,继而修习。
动机就像水的源头一样,源头往哪,水就向那裏流去;听法开始时的动机调整是很重要的,我们应该要以清净的动机来闻法、思法及修法。菩提道次第教授是涵盖显密双运的圆融教法,它以道次第来圆满“为利众生愿成佛”的菩提心愿行,所以开始时的闻思修动机绝不能错掉,而且应该修学“方便分”与“智慧分”互相不分离的道,才能成就佛陀果位。
“菩提心”并不是无因而得的,在其之前必须先生起“大悲心”,而大悲心生起之前,必须先生起“出离心”。大乘和小乘出离心的内涵也有不同,这裏所讲的是小乘的出离心,也就是指中士道的出离心。要得到中士道次的出离心之前,必须先修学粗分的下士道的出离心──畏惧三恶道的苦而要出离。是以前前不修,后后不可得。
菩提道次第教授科判分四个门径来说明。第四个是“甲四、如何以正教授引导学徒次第”,这一点分两项,就是:“乙一、道的根本在依止善知识的轨理”以及“乙二、既亲近已,如何修心次第”。已经亲近了师长之后,如何修心的次第又分两方面说明:“丙一、以有暇身劝取心要”以及“丙二、如何摄取心要之理”。其二之“摄取心要之理”分为共下士、共中士和上士道,当下我所教授的是属于共下士道次的修心之理。戊一、共下士道次修心的道理,分成:“庚一、发生希求后世之心”以及“庚二、依止后世安乐方便”两点,我们已经讲到第二点。有关“依止后世安乐方便”又分成“辛一、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皈依”、“辛二、一切善乐所有根本在于发深忍信”两项解脱。
要怎么实修皈依法门呢?应该在资粮田完全显现之上,行持七支供养及献曼达盘之后,把这个资粮田收摄,化为一尊上师佛,迎请上师佛降临,安住在你顶门之上,再从顶门上师佛的心口放光,化现出三宝皈依境在你眼前,以此作为所缘境而行持皈依法门。修学皈依境有三个内涵。
首先,把三恶道中的每一个痛苦当作是你真实在受一样,就像你果报成熟,已经堕到三恶道了,每一道的痛苦,都让你产生很大的畏惧,这样实修自己堕入三恶道然后深信三宝能救你,而行持皈依。
再者,即使我们现在没有堕三途,但是堕三途的因却已积造不少,所以随时都可能堕入三途。因为我们已经造了因,畏惧这个因会感报的缘故,信三宝能救而皈依三宝。
第三,即使不想因和果,就想三宝的功德不可思议,只要我们一转念,相信三宝有不可思议的能力能救护我们,就以欢喜心去归投依靠三宝。
以这三个方式来行持皈依。在皈依的时候,不要只想着自己一个人在皈依,要观想身边周遭满布着如母有情,而你带领他们一起来行持皈依的法门。先是净除众生和你对三宝皈依的法行中,不如理的那一部分罪障之后,观想你与众生同样得到三宝身、口、意的加持,并且深信三宝永远都不弃舍你和众生,你与所有众生都已经真实趣入皈依三宝。
皈依功德分两种传承介绍:(113页科判)“一、摄分所出胜利,二、教授所出胜利”。以“二、教授所出胜利”来说明,皈依的功德总摄起来有八种,我就简要的介绍。第一、皈依之后就是佛教徒,列入佛子之数。换句话说,本来你只是世间的一个众生,皈依之后就成为一个佛教徒了。第二、皈依是一切律仪之基,律仪要在皈依之上来受持,换句话说,没有皈依不得受持任何戒律。第三、我们知道造业的物件只有两种:往上是三宝,往下是众生。要净除对众生所造的恶业,应该修慈悲心及菩提心;对三宝造了不善业,应该修真实皈依三宝。如能真实皈依三宝,我们以前所积造的那些业障会减弱、削薄乃至去除。第四、基于你对最胜福田三宝行持真实皈依,以及对众生行持慈悲心的关係,你的福报在皈依之后会广增。第五、临终时如果生起真实的皈依功德,就不会堕入三途。第六、一般而言,我们会有人及非人的障碍,如果行者心中生起真实皈依,障碍就不能得其便而趣入。
提到人及非人的障碍,以前有一个人穿了一件红色衣服,在夜间被野兽看到了,就要吃他,这时他真诚地生起皈依的心,以至于野兽不能危害他。另外,护法四大天王(东方、南方、北方及西方四大天王),他们之中的两位曾是海中的龙,另两位是大鹏金翅鸟。由于大鹏金翅鸟会吃龙,所以两条龙很害怕,就去求佛说:“请问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免于这种危难?”佛告诉他们说:“你们要真实皈依三宝。”于是他们就真实的皈依了三宝,并且依教奉行。之后,大鹏金翅鸟就吃不了他们了。大鹏金翅鸟问龙说:“为什么我们以前很容易就可以伤害你们,而且你们也很害怕,但是现在我们吃不了你们,而且你们也都不害怕?”龙回答说:“因为我们向佛求法,皈依三宝的缘故。”两只大鹏金翅鸟就说:“那我们也要皈依三宝。”然后他们也皈依了三宝。两条龙和两只大鹏金翅鸟在皈依三宝之后都发愿说:“由于我们皈依了三宝,所以生生世世都要护持佛的教法。”因而变成现在的四大天王。
另一个故事,有一位在高山上苦修的闭关者,他很穷,有一天来了个小偷要偷他的东西,并威胁他说:“如果你不把东西拿出来的话,我就把你杀了。”苦修者说:“可以,你把手伸过来,我把法衣给你。”小偷伸出手去拿的时候,苦修者忽然把他抓起来绑。苦修者说:“你要偷东西是不是?你这样偷盗很可恶。”就打他,边打还一边说着:“皈依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这样以三皈依来打小偷,打得很重。小偷被痛打之后,就求说:“本来是要偷东西的,东西没偷到,却被你打成这样,放我回去吧! ”苦修者就放他回去了。那是快黄昏的时候,他经过一座桥,那座桥平常有很多罗刹、精灵、非人等住在那边等着吃人。那个小偷在过桥的时候口中念着:“今天什么都没偷到,还差点被打个半死,还好那个苦修者只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打了我三次,没有讲皈依四、皈依五。万一还有皈依四、皈依五,我就被打死了。”这个小偷只是这样无心念一下“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那些非人就不能害他了。
还有一个故事,是一位跛脚的女孩子经过一座桥,桥下有很多鬼聚在那边,桥上也有很多鬼在守候,準备危害过桥的人。那女孩子持着度母咒走过去,而没有被危害到。那鬼问看守的鬼说:“你难道没有看到一位跛脚的女孩子走过去吗?”看守的鬼说:“没有呀!我只看到度母过去。”
由衷至诚祈求三宝,非人不能危害。如果至心祈求皈依三宝的话,可以心想事成,速捷成佛。
忆念着皈依三宝的功德,应该早上一起来,就要三次至诚的皈依三宝;晚上临睡之际,也要三次至诚的皈依三宝,在忆念三宝的功德之上,随念三宝的功德与恩泽。最好的饮食在受用时,先供养三宝。即使在嬉时(就是开玩笑),也不能说我要捨弃皈依三宝,这种话不能讲。(115页第8行)“如是忆念诸胜利故,于日日中,昼三夜三,勤修皈依。”应该在忆念皈依三宝的功德之上,至心修学皈依三宝学处,昼三夜三地去勤修三宝皈依。不论什么时候都应该恒常忆念三宝,特别是碰到困厄的时候,更应该皈依三宝,不舍三宝的皈依。
接下来,(117页科判)“第二引发一切善乐根本深忍信”,分三:“思总业果”、“思别业果”、“思已正行进止之理”。“思总业果”又分为“正明思总之理”、“分别思惟”两项。
关于总业果道理的正思惟,分四项:“业决定一切”、“业增长广大”、“业不作不受”、“业作已不失”。所谓业决定一切是说,当你造了恶业因,不可能感善果;当你造善业因,不可能感恶果,这是决定的。种子是热的话,会感得热的果实;种子是甜的话,会感得甜的果实;乃至很微细痛苦的感报,也都是由“业决定一切”所感报的。苦乐果报不是无因而生的,讲无因而生是错误的。也不会是由不相顺的因,比如说:“业报是来自于大自在天或遍入天的安排等。”也就是说,这些苦乐、得失,都是由教主,或是依怙处赐与的,这是外道的说法,只有佛教有“业决定一切”的这种说法。遭受到各式各样的苦乐果报,是来自于各自所造的各式各样的善恶业因。(117页倒数第2行)“诸苦安乐种种差别,亦从二业(善恶业)种种差别,无少紊乱(没有什么紊乱),各别而起。若于业果,或决定相,或无欺罔,获定解者,是为一切内佛弟子所有正见,赞为一切白法根本。”也就是说,你积多少善因,就感到多少善果,积多少恶因,就感到多少恶果,这是决定的。关于业决定的个别定解,在《戒经》、《贤愚因缘经》、《俱舍》中讲得很多。当你说一个人:“好像狗喔!”你可能就造了下世投生为狗的业。有个典故,曾有人恶口批评一位修学佛法的人:“像蛇一样!”骂人的人,当生就化为蛇身。
第二个是业增长广大。世间的树种子种下去,会感报很大的树木,荫蔽十方。可是业果的增长广大之理更甚于此,比如说,你杀一只小虫,若没有马上以四力忏悔去净除,到了明天会变成杀二只、四只、八只……的恶业,一年之后还不忏悔的话,杀这只虫的罪可能已超过杀人的罪了。不要轻忽小小的火星,当风吹起来的时候,它能燃遍所有一切,这是比喻勿以恶小而为之。相反的,当你积累很小的善业,虽然当下的业果很小,但它也一样会增长广大。
在佛世的时候,有两个人同时去供佛,其中一人以微细的金沙供佛,以后他出生的时候手中自然出金子。另一位供养佛骑乘,以后他一出生就有大象供他骑乘使用。另外,有关转轮圣王的缘起,在第二尊佛,也就是在迦叶佛之前,金仙大师的时候,佛托钵,有人供养豆子,但因为个子太矮了,另一个人以背当垫,让他踏上去供佛,以后他们两位一直相互交替做转轮圣王。也曾有小孩子开玩笑地说:“啊! 我供养你金子!”事实上他是以沙子供养佛,但之后得到金子的果报,善业也会如此的增长广大。
我们献曼达也是如此,曼达中有很多善聚撮(善法聚集)供养在裏头,如四大洲八小洲之类,你这样观想整个世间界而行供养,就可以感报梵天王的功德。梵天王是三世间的主宰,他的福报与威力是很大的,四大天王把世间所有的钱财聚在一起,还不及梵天王脚下踩的多。除非你是以染杂的世间八风、或者嗔恚心、或者不回向,否则献曼达会有这样的功德。另外,会摧灭善业的是你的邪见,如果你认为:“我怎么可能因这一点的善业,而感得这么大的福报?”这样一想的话善业就没了,邪见是最能摧坏善业的因。
“业增长广大者。谓虽从其微少善业,亦能感发极大乐果,虽从微少诸不善业,亦能感发极大苦果。”(118页第2行)举两个例子说明,以前有一只猪因为被追赶而绕塔三圈,它是无意的,却感报而投生天上。以前佛世,有位长者老年想出家,众圣者看不出他有什么善根,只有佛知道,原来他在八万劫之前,曾是一只小虫,待在牛粪上,被水带着绕塔三圈,由于这个因缘,他可以投生人道而出家。看文(第3行)“故如内身因果增长”就是内在善恶业因果增长之理,外面的诸因果是没有办法相比论的。即使是很微细的恶业,也会慢慢增长广大,垢染遍满全身,所以不应该轻忽。善业虽然很小,也不应该放弃,它会增长广大,所以对善恶业增长之理要产生这样的定解。
善业与恶业,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看最后的动机是善还是恶,如果是善的,就是善业。否则开始的时候是善心,以后也可能会变为恶业,要看究竟;相反的,如果你开始的时候染有世间八风,可是到了最后还是善心的话,那就算善业。总之,是以最后的动机来定夺它是善业还是恶业。业果的守护很不容易,而且很微细,特别是关乎三宝物、僧伽物、还有宝塔。在这些地方就算造了很少的恶业,果报无边;造很少的善业,福报也无边。以恶业来说,分为性罪及堕罪(遮罪)。堕罪是你在师长面前受律仪时,你承诺要持守,之后却又违犯了。出家如果轻视或轻蔑所受的学处,死后会堕寒冰地狱和热地狱。
该篇内容就是由小编为各位整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第十一讲 业果 推荐访问: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