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 点击: 2018-10-31
日期:2010/02/15 19:31:29 本网 编辑部 报导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七讲 修菩提心次第 衮却格西讲授
第十七讲 修菩提心次第
非常难以得到的,具有十八种要件的暇满人身,已经得到了;非常难逢的诸佛正法也已经值遇了;在内外顺缘完全具足之上,应该把剩下的人生,尽可能用来修学正法,摄取心要,不要让其空过,要令其具有义利。要我们百分之百捨下现世一切是非常的困难,但是要尽可能以“轻今世,重来世”的意乐去过每天的生活,去投入佛法的修学。否则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临终的时候就会忧悔了。
事实上,只是闻思了解佛法,并没有什么了不起,重要的是要如其所闻思的依教奉行,在每天的生活中实践,这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要让心的本质转为佛法的本质,就是心法结合为一。如果心归心、法归法,就像看电影一样,这样没什么意思的。你的心所要结合的法是什么呢?虽然说,个人成就解脱果位的基础,来自于得到人天的果报,不论是修学什么佛法或想解脱成佛,都必须先得到人身来断恶修善,但是得到人天的果报并不是我们的主要目的。
要知道,即使证得人天果位,也只是轮回生死的安乐。只要在轮回中,都是以痛苦为体性。如果我们不能够出离生死轮回,不论投生六道中的哪一道,都只有痛苦、只是自转轮回的苦轮,这个并不究竟。我们所要追求的是一种不变的胜义真实快乐、是不动的根本究竟安乐。
如果我们不能真实的生起希求解脱的心(出离心),就已经遮止(关闭)趣入上士道的路。自己根本丝毫都不视三恶道及生死轮回苦难以忍受,生不起猛烈的出离心,却说要去把所有众生从三途苦、生死苦,还有痛苦之因,完全地解脱出来、救度出来,这是可笑的。从自利的方面来讲,如果说连在梦中都不想自利,就不用谈要去成办众生的义利。
一个具有善根的大乘行者,所能修学的最好正法是菩提道次第,菩提道次第的教授中最殊胜的是《菩提道次第广论》。我们所希求的,所要成办的大乘教法的内涵,必须具有共下士及共中士道的前行。如果我们要修学大乘教法,首先,你必须能够生起一种荷担所有众生之苦,能有让众生离苦得乐的大悲心。
虽然说要负荷所有众生离苦得乐的责任,但以我们目前的情况来看,因所具有的能力不足,连一个众生的离苦得乐都办不了。唯一能够成办众生离苦得乐的重担的只有佛,所以我们要成佛。成佛之后,还要观待众生本身的因缘,如果众生那方面完全具足学佛的顺缘,佛一定有能力把众生安置于佛果位。因此我们应该为能真实的利益一切有情,而发起要成佛的心,以这种菩提心的意乐来闻思修道次第。
道次第的引导分四个门径:“甲一、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甲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甲三、如何讲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第四点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分两项:“乙一、道之根本亲近知识轨理;乙二、既亲近已如何修心次第”。依止之后,如何修心之次第分两项:“丙一、于有暇身劝取心要;丙二、如何摄取心要之理”。如何摄取心要之理,分丁一与丁二,“丁二、正于彼道取心要之理”又分三项来说明:“戊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戊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戊三、于上士道次修心”。当下我们所讲的是上士道次的修心内涵,分三项:“己一、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心;己二、如何发生此心道理;己三、既发心已学行道理(发心之后如何学行菩萨道的道理)”。如何发起菩提心的道理分四项,其中“庚二、修菩提心次第”分两项:辛一、于七因果之上而发心;以及由 辛二、自他相换之上去发菩提心。
六因一果,第一个因是菩萨要成就圆满菩提心,一定要先安立一个利他的物件。利他的物件是指知母、念恩、报恩,这是利他的因。关于知母的修学,如果你仅仅修对你今生母亲的一种了知,知道你今生的母亲对你恩泽很大,这样并不算是知母证量的圆满。为什么?有些众生今生的母亲对他不是很好。《大般若经》裏讲到,对众生应该观如母、如父、如兄、如弟、如子、如女。假如你最爱的是你的儿子,你观修众生都是你的儿子;或者你最爱的是父亲,观所有的众生如父,也是可以。不过,无始以来,六道中的每一道众生都有投胎的母亲,而且对众生最具有恩泽的应该是母亲,所以修知母。修知母不一定只以今生的母亲作为对象。事实上,知道“众生都曾经当过你母亲”并生起证量,是不容易的。
前面提到,观六道众生如母很难做到,因为修知母之前必须先住平等舍,如果没有住平等舍,就如同心地没有犁平,所谓的慈水悲心,以及知母的证量是难以生起的。由于我们现在安立众生为怨敌、亲友和中庸,所以我们对众生有贪、嗔、癡不同的心。对你有利益的,你安立的境是很亲近的感觉;对伤害你的人安立得很疏远;对不损不利的人安立为毫不相干,对众生有三种不同的心态来对待。虽然就现在来说,敌人伤害你,所以你会生起一种“怨”、“憎”,或者“很远”的心;但是,之前他曾经利益过你,因此你也应该生起一种亲近的心;一样的,他也曾经与你是莫不相干的中庸众生。所以敌人对你来说,你也应该对他有三种心理,而不是只有嗔心的生起。不过对敌人,你几乎很难想像他过去世曾经利益过你,但是事实上,就是因为这个敌人,所以你可以断十恶修十善,是他让你得到暇满人身,这是敌人的恩泽。利益也利益过了,打也打过了,骂也骂过了,都做过了。因此怨、亲、中庸三者给你的好处都是一样的,就好象有人在你小时候给你一个礼物,与现在给你一个礼物,只是时间上的差别,同样给过你礼物,同样都利益过你,为什么要视他为敌呢?
在舍上思惟说,同样的三个角色都做过。以敌人来说,对敌人产生嗔恚应该遮止。以亲友来说,现在很可爱的亲友,也不是一直都对你很好,他一样曾经损害你的利益或不管你,所以完全把他当成亲友而产生贪心,这是没有意义的,贪心也应该要遮止。对众生的亲、疏、爱、憎心,不过是你的愚癡、你的认定而已。如果真有怨亲中庸,佛智可以遍知一切,佛也应该可以看出来众生有可贪可憎的地方,而有所谓的亲疏爱憎才对,然而佛是平等的对待众生。为什么?因为事实上众生没有怨亲中庸之别,所以佛看不到。而我们现在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我们的愚癡。菩萨行者发起菩提心之后,对众生是同等的对待,他们没有所谓的怨亲中庸的想法。
正修中,当住平等舍的证量开始生起的时候,你能够平等的看待众生,但经若干时候,可能又有亲疏爱憎了。这没有关係,你再继续思惟它的正理,思惟不能安立的理由,马上又可以住平等舍了。其次思惟过患,如果我不能对众生真实的修平等舍,菩提心哪有可能生起?成佛就更不用说了!是以一切众生皆曾经是我的敌人,也可能是亲人,也许是中庸,怨、亲、中庸三种角色都当过。如此不断的思惟,可以遮止粗分现行的贪、嗔、癡,因而生起平等对待的心态。
毫无疑问的,所有的众生, 包括你所谓的怨、亲、中庸,都与你一样,所需求的是离苦得乐。既然如此,我们怎么可以对某些人特别好,对某些人特别不好呢?而且众生对你来说都曾经扮演过三个角色,所以没有理由、也不应该对他产生三种不同的心。因此从离苦得乐的忆念平等,以及众生同样对你皆曾扮过三种角色,产生一种平等舍。如果平等舍的证量生不起来,那所谓知母、大悲心、慈心是无法生起的。
相当重要的是有所谓三境、三毒、三种善根(“善根”谓能引生一切利乐的善业,如上供、下施及承侍师长等)的说法。三境是指可爱境、非可爱境与中庸之境,由这三种境产生三毒──贪、嗔、癡。如果你的证量很高,面对三境产生三毒时,你自愿取受修心转念,“所有众生由三境产生三毒的异熟果,都由我来承受”,而产生三种善根。如此依次的观所有六道轮回有情,对所谓的胜劣、高低、尊卑的众生和所谓的“利”与“不利”的众生,从很多正理去安立平等舍,这样渐次地修学。住平等舍修出来之后,“知母”证量的生起就容易了,否则对你的敌人就不能生起知母的心。住平等舍的修法,仅仅能让你遮止现行的贪嗔。但是,不应该只是遮止你的贪嗔就罢了,应该再进一步修学念众生的大恩,这样去修知母。
最好的亲眷莫过于母亲,这是为什么要修知母的原因。当你知道最究竟、最超胜的亲眷莫过于母亲,就象对你今生母亲一般,你会产生一种恩泽很大,而念恩、知恩以及看她是最可亲爱的心。从知母之上你发现,所有的众生原来对我就像母亲一样,具有最大的恩泽,是最可亲爱的。所以那时候你不仅仅只是遮止对他的爱憎而已,而会视所有的众生如母亲,会生起真正的知母的想法,想说原来她对你恩泽很大,是最可爱的,依此缘故,知母就很容易修起来。
知母怎么修?应该好好地把今世母亲的形像很明显地现起来,以她做所缘去观修:“这个人今生是我母亲,恩泽很大;而且不是只有今生,无始以来她已当过我无数次的母亲了。”生死流转,由于隔阴之迷,你不会知道今生这个母亲曾当过你无数次的母亲了。经书上讲:“一切老母有情”,这个“老母”倒不是说母亲的年纪很大,有些母亲年纪是很轻的。它的意思是说,从我无始轮回以来,她做过我太多次的母亲了,所以称为“老母”。不但如此,今世的母亲原来曾经在无始以来当过我无数次的母亲,直至未来轮回界未尽之际,她还会是我无数次的母亲,这是决定的。大家好好想一想这个问题。现在讲父亲,同样的,今世的父亲,不是只有今世,无始以来已当过我无数次的父亲,未来之世也是一样的将会当我无数次的父亲。
修知母的正确方式应该是从自己的周遭做起,比如说,父子或母女、家庭成员、学校同学、老师当过我母亲,然后团体、同一个组织的人,他们都曾当过我母亲。给我好的、给我坏的,让我生气、让我快乐的人。不应该从很遥远的六道去想,而是从周遭这些人开始去推广、去思惟,这样修知母。
对你非常坏的敌人,你说我不要管他,先把他放下然后说要去成办一切如母有情的义利,这样是不可能得菩提心的。对待我们很坏的敌人,我们要对他修大悲心,要为了利益他而成佛的;如果放下这个敌人,就不是利益“一切”有情了,佛道是不可能成就的。
你要能够成办那么殊胜的菩提心、那么殊胜的佛陀果位,应该是一次又一次,渐次地去修学,一下子拢总的修是修不来的。从今世的母亲开始修“知母”;进而推及周遭的团体、学员、会员、同学,这些层次的每个人都当过你母亲;然后亚洲、这个世界的六十亿人口都当过你母亲,推而广之到整个阎浮提。而且仅只阎浮提还是不够的,事实上,六道如母有情是无量刹土的无量众生,就像虚空是无尽的一样,虚空的量是无法测量的,众生界的数量也是无法测量,不可说不可说的。因此要想“无量刹土的无量众生都当过我母亲”,这样去推广。佛经常讲,世间刹土的量就像恒河沙数一样不可计算。我们用恒河沙数来比喻有无边刹土,每一颗沙有无边刹土,无边刹土有无边的佛,这样去算的话,每个刹土都有一尊佛,无边的刹土有无数尊佛在教化众生,所以众生的数量根本不能数尽的,这样去推广知母。
世间的刹土无尽,所以众生数也无量无边。因此你修善业或是修知母,或是修供养时,你的供养虽然很小,可是你供养时的意乐,是缘无边无量的法界众生,其功德等同法界众生的功德,所以是不可思议的。要这么想,所做善业虽然很小,可是以菩提心摄持、做动机,功德是无量的。修“慈”也是如此,缘无量众生去修远离亲、疏、爱、憎。修“知母”也是如此,从你周遭的人开始修起,推而广之,这个国家,然后整个洲际、整个世界、无边刹土的去涵盖,这样确实地来修。经若干时候,碰到任何一个众生、任何一个人,“他当过我母亲,我要为他而成佛”这种心就会生起。然后不管那众生是尊、是卑,小虫也好、很大的人也好,你都不可能弃舍他,而是以他做所缘来成就佛道。
不过修知母,你仅仅知道他当过我母亲是不够的,要“知”得具量、了知得够量,能够观一切众生如母。“他当过你母亲”这个证量是很难生起的。难归难,还是得修,一定要生起证量。如果证量可以生起,接下来法行的生起就不难了。
本文内容由小编为各位整理的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第十七讲 修菩提心次第
推荐访问: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