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 点击: 2019-05-24
今天讲一讲如何学密。作为修学密宗的人,在从发心到成佛的一系列过程中,为了让自己的修行能够如理如法,就应该按照以下次第进行修持:
一、学密的基础——出离心和菩提心
我们以前也三番五次地讲过,出离心和菩提心就是学密的基础,为什么在这里还要反复强调呢?因为,作为修行人,必须要过这两关,如果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即使修再殊胜的、类似大圆满等等的密法,也是徒劳无益的。只有在具备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之上,才能正式入密修行。
华 智仁波切讲过:在没有出离心、菩提心的前提下,即使闭关九年修大圆满,也不能播下解脱的种子。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在所修的是大圆满,时间不是一两天或几 个月,而是九年,修行方法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以泥封门谢客,断绝所有外界往来的情况下,却因缺少出离心和菩提心,而不能播下解脱的种子。这足以让 我们警醒:如果不具备出离心和菩提心,就会沦落到如此地步——修了九年大圆满,却不一定能播下解脱的种子!所以,对任何一位修行人来说,出离心和菩提心都 极为重要。
很 多人因为缺少这些知识,只知道密宗殊胜无比,就好高骛远,妄想不修加行而一步登天。疲于奔命地去接受密宗灌顶,不亦乐乎地修习密宗,最终却竹篮打水、收效 甚微。这一切过失不能归咎于密宗,而是因为基础不牢所导致的结果。所以,学密的人必须具备出离心和菩提心,这是显密的共同基础,是趋入一切修行不可或缺的 首要条件。
所 有的无上密宗都十分强调出离心和菩提心。譬如,在修生起次第之时,一旦离开空性见和慈悲心,即使能将佛像观想得一清二楚,也毫无意义。同样,正如经书所 言,如果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即使念诵了上亿的本尊心咒,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所以,一切修法的关键在于出离心和菩提心。目前,有不少居士在没有修好出 离心和菩提心,不懂得生、圆次第的情况下,盲目地念诵一些本尊的修法仪轨,以图获得收效。于此必须提醒诸位,这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显 宗、密宗都一致认为,一切万法都随发心而定。《开启修心门扉》中也讲过,如果某人是为了今生(圆满)而修行、放生、供僧、供佛……,即使这一世能如愿以 偿,其结果也不过如此;如果因前世业力而未能如愿,这些善行也不会引发丝毫出世间果报。因为在修行之时,他从来没有考虑过解脱、度众、成佛等等,而仅仅是 为得到今生今世的幸福快乐,既然其发心已经如此明朗,那么其所做善业又怎么可能变成解脱之因呢?决不可能。
经 书里也有这样的比喻:有一个人被饥饿所逼,正万般无奈地挣扎在生死线上,假如不立即进食,几分钟后就会被死神夺去生命。这时,如果让他到国王的宝库中去取 宝,他首先应该选择什么呢?绝对是食物。因为,宝库中的其他金银珠宝虽然珍贵,却无法解决濒临饿死的困境。对此时此刻的他来说,价值昂贵的金银珠宝是毫无 用处的。同理,生起次第、圆满次第虽然极为殊胜,但对没有基础的人而言却太高深了。目前,我们暂时还不需要生圆次第的修法,当务之急,还是出离心和菩提 心。
还 有一个比喻:古代东西方很多城市都有城墙,必须经过城门方可进入城内。假如此城只有一个门,再无其它入城门径,每一个想进城的人就必须通过此门。城里有很 多人家,一旦进城之后,想去哪一家都可以随心所欲。但是,如果没有经过此门,便只能徘徊于城外,永远无法进入城内。这个比喻说明,出离心和菩提心就是趋往 修行之城的唯一门路,在出离心和菩提心生起以后,大圆满、大手印、时轮金刚或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修法,便可随意选择。但在没有生起出离心与菩提心之前, 想修成这些法,无异于螳臂挡车,实在是自不量力的愚蠢之举。
所以,现在我们不必急不可耐地去修大圆满或生起次第等密法,而是要首先生起坚定不移的出离心。因一时环境等因素,偶尔产生的出离心是不可靠的,故尔要反复修习,一旦生起,就要令其稳固不退。生起出离心别无它途,唯有人身难得、死亡无常等外四加行的修法。
究竟什么是划分有无出离心的界线呢?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中要求:如果希求解脱的心念,日日夜夜从不间断,才叫生起出离心。这个标准比较高,薄地凡夫一时难以做到,所以我们暂时只能提出一种较低层次的出离心衡量标准:
没 有出离心的人,只求今生世间圆满及来世人天福报,此外便安于现状、得过且过,没有更高的追求;有出离心的人,可能偶尔也会有这些想法,或许也会喜欢吃好 的、穿好的、住好的。但是,在他的思想深处,始终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信念:这些都不是生存的目的,只是一种临时的生活方式和手段,是无关痛痒、可有可无的, 我的最终目标是获得解脱!如果能有这样的意识,就基本上可以算是具备了出离心。说一千道一万,总而言之,学密法的人一定要修出离心!
第 二是修菩提心。今天我们不讲菩提心的具体修法,而是要再次重申,学密之人必须要有菩提心!某些密宗教派认为,没有菩萨戒就不可能得到灌顶,也就不可能有密 乘戒。因为在三戒中,下下是上上的基础,即别解脱戒是菩萨戒的基础,没有别解脱戒就没有菩萨戒;菩萨戒是密乘戒的基础,没有菩萨戒就不可能得到密乘戒。因 而,修学菩提心在密宗里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在 没有菩提心的情况下,即使念诵了十多亿的本尊心咒,如果发心和修法不正确,来世就可能会立即变成厉鬼或邪魔之类具备神力的众生。此外,能将本尊、特别是忿 怒本尊观想得如同睁眼所见一般清楚的人,也有可能得到类似结果。现在,有些人动辄便观想忿怒本尊,猛念其心咒,以诅咒或降服他人,这些都是不对的。通常一 般人不会投生为厉鬼,但修生起次第不如法的人,却有可能这样堕落。然而,证悟空性者或发菩提心者绝不可能有如此下场。由此可见,密宗生起次第也是不能离开 菩提心和空性见的。
出 离心和菩提心的涵义十分深刻,必须要亲自体会和实修,才能明白其内涵的伟大和必要,这是仅仅通过闻思所感受不到的。我一直希望大家能认识到,生起次第、圆 满次第可修可不修,关键问题是出离心和菩提心。要知道,即使没有证悟大圆满,没有念诵上亿本尊心咒,修生起次第观想不清楚,都不会有人说我们不是修行人。 但是,如果缺失出离心和菩提心,那我们就真的不是修行人了!
我 曾看过一则故事:一位学者在乘船渡河时询问船夫:“你懂不懂数学?”“我不懂!?”“哦,那你的半个生命已经失去了!”又问:“那么,你懂不懂哲学呢?” “还是不懂!?”“那你又失去了半个生命!”行至河中间时,船出了故障,船夫就问学者:“你会不会游泳?”“我不会!!”“那你的整个生命都已经失去 了!!!”船夫不无遗憾地说。
同样,没有修持生起次第或圆满次第,虽然看似缺少很多,但实际上却并不缺少。反之,如果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那就真正是失去了一切,因为他连修行的门径都没有趋入。所以,这两个基础很重要!
二、密法修习次第
在修好出离心与菩提心的基础上,接下来就是密宗的修法。荣森班智达是宁玛巴一位杰出的成就者,他将学密者从开始发心到最后获得成就的过程分成了五个阶段:
第 一个阶段,是依止密宗金刚上师。因为密法是不能通过看书而仅仅从字面上去领会的。比如,密宗续部的专有名词一般人根本无法了知其含义;又如,密宗为了使外 道不至于盗法,而在很多续部中故意打乱修法顺序,后修的在前,先修的在后,如果没有上师的引导,私自按照书上的次第去盲修瞎炼,其后果将不堪设想。世人皆 知,哪怕显宗的修法,也要依靠上师的指导才能学修,更何况殊胜的无上密法呢?所以,第一步是依止金刚上师。现在,有些居士在没有上师引导的情况下,私自阅 读密宗法本,擅自依照法本修学,这是极端错误的行为。最终结果,他不但不会有所成就,而且有盗法的罪过。
对金刚上师的要求,在《大圆满心性休息》、《普贤上师言教》以及有关金刚上师的开示中讲得十分清楚。希望大家在依止上师之前,能仔细参阅这些法本。
第二个阶段,是入密宗坛城接受灌顶。依照以前的密法规程,宝瓶灌顶、秘密灌顶、智慧灌顶、句义灌顶四个层次,是根据受灌顶者的根基而分开传授的,受者能够修到什么程度,就授予相应程度的灌顶,决不轻易违越次第。
时 过境迁,现在无上密宗的灌顶很多都包含了完整的四灌顶。虽然这样做也无可厚非,但大家一定要量体裁衣,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适合的灌顶。目前, 在灌顶方面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汉地。因为此前已经做过有关灌顶的开示,在麦彭仁波切的《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也有相关的内容,所以此处不再赘述。
第三个阶段,是接受密宗戒律。实际上,灌顶和接受密乘戒是一回事,但荣森班智达将它分成了两部分,首先是进入密宗的坛城,其次是受密乘戒。
受密乘戒之前,必须了解密乘戒的内容,再抉择是否接受。也就是说,在接受灌顶之前,准备接受者首先必须拿到戒本,详细阅读与灌顶相应的密乘戒,并在确认自己能做到的前提下,才能接受灌顶,否则就不能接受。
戒 律都是这样。比如受居士戒,也要根据自己的能力,能守持哪几条戒,就受哪几条戒。菩萨戒也是可以选择的,钝根者只需受持一条愿菩提心,其它的可以暂时不 受;中等根机者可以受无著菩萨著作中所讲的四条根本戒(分开有八条),其余的可待将来再受;利根众生则可以受持龙树菩萨所讲的二十条根本戒(也可以说十八 条)。密乘戒也是一样。只有量力而行,才是护持净戒的必要保证。
令人担忧的是,现在很多的授灌顶者在灌顶时,并不太强调密乘戒,求灌顶者也根本不知道在灌顶背后还有密乘戒的要求,都满以为灌顶结束之后,就万事大吉。其实,灌顶之后最难做到的,就是密乘戒。
第四个阶段是闻思,这是极其关键的步骤。首先要学习密宗特殊的见解,然后再进一步学习密宗的具体修法。
第五个阶段,是学成后到静处修行。
以上是荣森班智达所讲的学密的五个步骤。今天我们主要介绍第五个阶段——修行,也即学习密宗的见解和修法。
三、略谈密宗的见解和修法
密宗所有的修法可以归纳为两条路,一是生起次第,二是圆满次第。下面分别对其进行简略说明:
1、生起次第
修生起次第时,一般要观想本尊像以及佛的坛城,这有什么作用呢?凡夫因为被无明所遮蔽,所见所及全都是不清净的现象。通过密宗的见解,才使我们领悟到:这一切都不是实在的,是幻觉,是本来清净的。
显宗也认为,八地菩萨眼中的外器世间(即山河大地)是很清净的。怎样的清净呢?弥勒五论中的《经庄严论》[1]里讲过,菩萨到八地时,开始转识成智[2], 当其五根识(眼识、耳识等)转化成智慧以后,所见就如同极乐世界一样:地面不再是土石瓦砾,而是琉璃珍宝等等。其实,在人们心中所谓“琉璃”的概念也是不 清净的,但因为人们喜欢琉璃等珠宝,才将清净刹土形容成琉璃等珍宝的样子,这是针对人们的喜好而言的。实际上,在菩萨的境界中,一切都是智慧的现象、非常 清净的现象:所闻是妙法音声,所饮是甘露……,当然,凡是言词所能传递的,都属于分别念的范畴,都无法真实地表达菩萨的境界。
如 人饮水,冷暖自知。显宗认为:要想真实感受这一切,只有通过首先发菩提心,依显宗的修法长劫修炼,积累无数资粮,证达无我空性,达到八地以上,才能依靠自 己的修行现前万法本来清净的境界。然而,以密宗特有的修行方式,即使是凡夫,也能现见本来清净的境界。为什么密宗能办到,而显宗却不能办到呢?
《维摩诘所说经》中有这样一段内容[3]:
一次,释迦牟尼佛在传法时说道:诸位菩萨如果想感受外境的清净,就应当自净其心。心净,则外境清净,修行至心净之时,外境也会随之而清净。当时,舍利子也在佛陀身边,他心想:娑婆世界这么不清净,难道释迦牟尼佛的心仍然没有清净吗?
佛得知他的想法后,便反问舍利子:生盲[4]看不到日月,这是日月的过失,还是盲人的过失呢?舍利子回答说:是盲人之过,而非日月之咎。因为盲人没有眼睛,所以看不到日月,而不是日月不存在。佛又说道:娑婆世界的本体永远是清净的,但凡夫就像盲人一样,始终无法看见。
此时,一位从其他佛刹来至娑婆世界听法的菩萨说道:我现在所见到的这个佛土就是清净的。舍利子不以为然,就反驳道:此佛土是不清净的!于是他们二人就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正当难解难分之际,佛以神通显示了娑婆世界的本来面目,在场的所有人都亲眼目睹到:娑婆世界就像西方极乐世界等诸佛刹土一样,十分清净庄严。
之后,佛陀告诉大众:我的世界本身就是这样,永远都是这样,只是你们没有看见而已。
此经是纯粹的显宗经典,其中也提到了“世界本来清净”的说法,可见本来清净的观点,并不是密宗所特有的。
荣森班智达讲过,虽然在小乘经典里,也有释迦牟尼佛如何发心、成佛,以及诸多菩萨如何修行、成道、度化众生的记载,但因为缺少相应的方法,所以小乘行者无法成就诸佛菩萨的果位。
同 样,虽然显宗也谈到了世界本来清净,却无法令八地以下的修行者亲身感受到这种境界。但密宗就有更直截了当的、生起次第的修法。在了知万法本来清净之后,用 生起次第的方法,就可以令不清净的现象逐渐消失,而深切体会到这种清净。凡夫修生起次第,也可以达到其最高顶点:在生起次第修起来之后,外面的一切自然显 现为佛的清净刹土,这是密宗普通修行人都可以现量看到的境界。
为 什么要修生起次第呢?因为,我们凡夫将眼、耳、鼻、舌、身等五根的所触所及,都执为不清净的事物。如果其本身就不清净,那也无可奈何。但实际上,万法都是 本来清净的。既然是清净的,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能令这种清净快速显现呢?如上所述,显宗没有这种方法,而密宗却有生起次第的修法。修生起次第的意义就在于 此。
该篇内容就是由小编为各位整理 本文地址:教你如何学密宗大法
推荐访问:藏传佛教密宗女人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