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 索达吉堪布_入菩萨行论释 佛子正道(第1讲)

禅思  点击:   2018-10-15

讲述:甘丹赤巴日宗仁波切

中译:如性法师

(一)2012年3月10日(上午)大悲精舍

印度的大论师寂天菩萨,曾经在《入菩萨行论》当中有提到:「此暇满身极难得,既得能成士夫利,若于此身利未办,后岂复得此圆满。」这个偈颂当中第一句话,「此暇满身极难得」,无始以来直至现今,在这个轮迴当中,我们投生的次数是无数次。以好的投生方式而言,我们曾经投生过梵天、帝释天、转轮圣王等等,下至我们投生在地狱,不管是炎热地狱、寒冷地狱、饿鬼或是畜生,并且在投生的过程当中,也承受许多的痛苦。在轮迴当中流转的同时,纵使我们已经享受无量的安乐,但是我们从来不知道满足;虽然我们曾经遭受许多的痛苦,但是我们的心中也不曾生起厌离。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现今有幸获得了八闲暇以及十圆满的暇满身,这样的人身相较于过去我们所投生的方式是相当难得的,甚至这是我们过去都不曾获得过的一个善妙身。当我们获得如此善妙难得的人身时,我们必须要藉由此人身,如理如法的来成办来生的利益──也就是透由这样的人身好好的来修学正法。在我们获得如此殊胜的人身之后,只不过是我们不成办佛法罢了,如果我们肯利用它来修学佛法,任何我们想要成办的利益,任何我们想要获得的安乐,都能够藉由这样的人身来成办。

士夫所必须成办的利益当中,以现前的角度而言,有现前的增上生;以究竟的角度来说,有究竟的决定胜。不管是增上生或是决定胜,都能够藉由此暇满人身来成办。因此在偈颂里面进一步的提到,「既得能成士夫利」,在我们获得人身之后,透由这样的人身,是能够成办种种士夫的利益──也就是增上生以及决定胜。「若于此身利未办」,这个地方特别的提到「若」这个字,虽然现今我们获得如此殊胜的人身,但是在获得人身的当下,在今生我们没有办法藉由这个人身来成办种种利益安乐的话,「后岂复得此圆满」,不断的在轮迴当中流转,贪着轮迴的安乐,没有办法藉由暇满的人身来修学正法,以这样的方式,我们想要再一次的获得暇满的人身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必须要藉由当下所获得的人身,来好好的修学正法。

在今生中修学正法,是相当重要的一件事情。为什么要修学正法?因为我们想要离苦得乐,由于我们想要追求安乐,所以就必须要更进一步的去成办快乐的因,什么是快乐的因?唯有修学正法才能够获得究竟的安乐。如果不想要遭遇痛苦,就必须更进一步去去除苦因,要如何才能够去除苦因?我们必须要断除非法──也就是断除恶行。除了修学正法之外,没有其他能够获得离苦得乐的这种善妙的方便。以现今而言,外在的种种因缘,虽然能够让我们暂时的获得些许的安乐,能够去除我们身心上某一些的痛苦,但这一切都不是究竟的。也就是因为我们想要离苦得乐的缘故,所以必须修学正法,修学正法并不是只是希望在今生能够成为一位了解佛法的智者,或者是藉由修学佛法获得声名以及今生的利养,这些都不是我们修学佛法的目的。

如果我们修学佛法,只是为了要获得今生的安乐,其实大可不必修学佛法,甚至连一般的畜生,牠都有办法藉由一己的力量,来获得今生的安乐。所以之所以要修学正法,最主要的主因就是希望能够藉由修学佛法,获得究竟的安乐,断除一切的痛苦。这一点我们从现今这个世界上的改变,我们就能够知道,在这个地球上现今的科技,外在的物质日新月异,每一天都不断的在进步。甚至科学家们,也不断的用各种的方法,希望能够解决人类的痛苦,但是藉由外在的这些因缘,我们真的能够获得究竟的安乐,解决一切痛苦吗?是不能的,这一点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了解的。也就是如此,如果你真的想要获得究竟的安乐,解除一切的痛苦,唯有藉由修学佛法才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

既然在今生我们要修学正法,就必须要了解什么样的法可以称为正法?「法」跟「非法」这两者的差别是在哪里?或者是「法」跟「世间」这两者的差异性为何?这是我们必须去了解,必须去认识的。一般来说「法」有很多种,甚至我们可以分为外道的法、内道的法,外道也有相当多种,而内道也有各宗各派。但是以总相而言,什么样的法它有资格称为是「法」或者是「正法」?最主要的「法」是以「来生」作为最主要的目标,而不是以谋取「今生」的安乐为主。如果我们所修学的法、所追求的,只不过是今生的衣、食、利养、声名,或者是想要藉由修学法来去除痛苦的话,实际上这样的一种行为,它并不能够称为是「法」。甚至这样的事情,就连畜生道的动物牠们也都能够成办,甚至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也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

由此就可以知道,所追求的应该是以「来生」为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眼光必须要放得长远,并不是以今生的安乐为主,而是以来生的安乐为主要的目标。这一点不要说是内道的佛教,就连外道的回教徒、印度教徒,他们也都认为,他们今生的所作所为,应该是以来生的安乐作为第一个考量目标而来修学法。所以当我们在修学法的当下,内心当中也要有这样的一种念头,也就是「我修学法并不是为了我的今生,而是为了我的来生。」

当世尊还没有诞生在这个地球上时,在这个地球上已经有了其他的宗教,比方说在印度当地,它有印度教,甚至有其他的外道,比方以数论外道而言,所以在佛法还未在这个世间呈现出来之前,在这个地球上已经有各种的宗教信仰。以外道来说,外道徒他能够藉由修学襌定,而投生在梵天或者是更高的这种境界,并且透由修学外道的宗义,也能够暂时的调伏内心当中粗分的烦恼。虽然没有办法完全的断除贪、瞋、癡,但是它能够暂时的调伏内心当中粗分的烦恼;并且能够藉由修学襌定的力量,而投生在这个轮迴当中的最顶端──也就是有顶;并且透由修学襌定,他能够获得各种神通以及神变的功德。

世尊的教法在人寿百岁的时候──两千五百多年前诞生在人世间,而现今保留了世尊的教法,我们也有机会来修学正法。透由修学世尊所留传的正法,我们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呢?简单的来说,我们的目标可以分为上、中、下这三类,「上」──希望能够透由修学正法成办圆满的佛果,「中」──如果没有办法藉由这一生修学正法而获得圆满的佛果,我们也希望能够获得解脱,「下」──如果前面这两者都没有办法达成,也希望来生能够不堕恶趣,再一次的投生在善道。如果现今获得暇满身的同时,没有办法藉由暇满的人身,让我们的状态比现在更好,但是我们也不应该比现在更糟;如果我们来生的状态,比现在更糟的话,到最后我们就只会不断的堕落。

如果我们没有办法在今生,透由暇满的人身来成办圆满的佛果,但至少我们也可以去成办圆满佛果的因,比方说「菩提心」或是「大乘道」;如果没有办法成办解脱,我们能够成办解脱的因──也就是出离心;如果没有办法让我们生生增上的话,至少也要在我们的心续当中,留下很深厚的正法习气;如果连这一点都达不到的话,现今纵使我们获得了暇满人身,其实它没有多大的意义。

在获得暇满身的同时,藉由这样的暇满身,如果我们懂得如何去利用的话,它能够成办许多的利益;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办法善用它,相同的道理,对我们而言是很吃亏的一件事情。为什么会这样说,就如同之前我们所谈到的,如果你懂得如何善用人身,它能够成办上、中、下三种不同的利益;但是相反的,如果你不懂得如何去善用它,透由人身所造的恶业也是相当的重,因此将来堕落的可能性也非常的大。

既然要藉由现今的人身来修学正法,我们所要修学的法是什么样的法?这个地方有特别的强调,我们要修学的是大乘法。修学大乘法的人,必须要有什么样的动机?我们所追求的并不是轮迴当中的盛事,也不是一己的安乐,我们希望能够利益到如虚空般的一切如母有情,希望利益这些有情的缘故,所以希望自己本身能够成就圆满的佛果。要如何的成就圆满的佛果?我们必须要修学大乘法,所以在内心当中要以利益一切有情的这种动机来修学大乘的佛法。

既然我们的目标是为了要成办圆满的佛果,因此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要修学大乘的佛法。既然要修学大乘的佛法,在修学之前我们必须要了解大乘佛法的内涵,要如何了解大乘佛法的内涵?在了解之前,我们必须要听闻大乘的佛法。所以对于一位讲说大乘法的人而言,在讲法前内心当中也必须要生起:「我是为了成办圆满的佛果,所以我想要修学大乘法,并且将我所了解大乘法的内涵,介绍给其他的有情。」对于听者来说,一开始在听法时也必须要想到:「我是为了要成办佛果而修学大乘法,因此我要来听闻大乘法的内涵」。而不是在听闻的时候,所想的都是轮迴的盛事,或者只是想到一己的安乐,如果我们只追求今生的安乐而来听闻大乘法,其实这并没有多大的意义。所以不管是讲法者也好,或者是听法者也好,在一开始都必须要有清净的动机,透由这样的动机来摄持,更进一步的讲说听闻正法,这才是有意义的事情。

不管是讲法者,或者是听法者,如果一开始的动机就是为了今生希望能够获得安乐,或者是希望自己能够藉由讲说听闻正法而让自己的病能够痊癒,或者希望能够保护自己的亲人、消灭敌人,以这样的意乐,以这样的动机来讲说听闻正法,其实这都不是真正清净良好的动机。所以在一开始,不管是讲法者或者是听法者,都必须要想到为了利益如虚空般的一切有情,我希望成就圆满的佛果,为了要成就佛果,我希望能够如实的来学习大乘的佛法,以这样的动机来作听闻以及讲说。这一点就如同噶当派的袓师们,他们曾经有提到「前后二要事」,在修学正法之前的调整动机,以及修学正法之后的迴向,这两件事情是最重要的。因此一开始,我们必须要调整自己的动机,而最后将我们所造的善业,透由菩提心的摄持,迴向给一切的众生以及圆满的菩提。

在迴向的时候,之前我们提到在内心当中要生起菩提心,但是不是我们的内心当中想到「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这句话,就代表我们的内心已经生起了菩提心?并不是!如果想要在内心中生起菩提心,在这之前我们必须要了解,透由什么样的因缘才能够成办菩提心?我们必须要如何的修心,才能够让我们的心转变为菩提心?在这之前我们必须要修学共下以及共中士道的内涵。如果没有修学共下、共中士道的内涵,只在内心当中生起「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这种心念,其实这样的心并不是菩提心。

如果你不了解谁是佛,该如何成佛,这些道理如果我们都不了解的话,其实在内心中仅生起「为利有情愿成佛」的心念,它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它也没有力量来转变、来撼动我们的内心。所以在生起菩提心之前,我们必须要了解,什么样的因才是成办菩提心的正因。所以从最基础的开始,以下士道的角度来说,我们必须要先思维「暇满难得义大」的道理,更进一步的,提到了「死无常」、「三恶趣苦」、「归依」以及「业果」。透由思维共下士道的法类,这时修学共下士道的行者,他的内心中会现起「我希望来生能够获得人天的增上果」,在这样的一个时间点,更进一步的我们必须要思维,如果能够暂时的获得人天的增上果位,它是否就是最究竟的安乐?其实并不是。

以善趣而言,纵使我们能够投生在善趣当中,但是我们还是必须要承受轮迴的种种痛苦。而且我们投生善趣的方式,也只不过是暂时的跳脱了恶趣,得到一个喘息的机会,并不表示我们来生都不会堕入恶趣。所以只获得人天的增上果,这对我们而言是不够的,我们生活在善趣当中,我们所遭遇的一切都是痛苦的本质,更进一步的想到,「能够超越、能够跳脱痛苦的本质」才是我想要追求的。所以这时就提到了中士道的法类。

中士道的法当中,最主要强调的就是戒、定、慧三学的内涵,透由修学戒定慧三学,才能够跳脱轮迴的痛苦。为什么要修学戒、定、慧三学?因为如果你想要跳脱轮迴,断除一切的痛苦,你就必须要去除苦因。「我执」是轮迴当中三毒的根源,因此想要断除我执,就必须要在内心中生起证得无我的智慧;而在智慧还未生起之前,必须要有定学以及戒学作为基础,所以这时候提到的是共中士道的法类。

在这样的一个时间点,更进一步的思维到,仅获得一己的解脱是足够的吗?这也是不足够的。因为纵使我们自己本身能够获得解脱,跳脱轮迴,但我们所获得的果位,也只不过是小乘罗汉的果位。虽然不需要去面对轮迴当中的痛苦,但是以自利、利他这两种角度来说,都是不圆满的。以「自利」而言两种的障碍──烦恼障、所知障,这两者只能断除「烦恼障」,由于没有办法断除「所知障」的缘故,所以我们没有办法了解一切的所知。甚至到最后,透由佛的教诫,我们还是必须要进入大乘道,修学大乘法。

既然是如此,为什么我们不一开始就进入大乘道,修学大乘法呢?所以这时候更进一步的想到,我希望能够透由修学大乘道而成办圆满的佛果。「佛果」要如何的成办?在之前我们有谈到,必须要成办「佛果的因」,所以这时有提到了七因果等种种的教授。所以一开始我们必须要调整动机,让我们的动机能够往修学大乘法的这条道路上去前进。

而整个大乘法的核心,不外乎就是希望我们能够生起菩提心,为什么要生起菩提心?因为纵使透由修学中士道的法类,能够让我们得到一己的解脱,但实际上我们一个人,远离了一切的痛苦,但是对于我们有恩的一切有情,却还是在轮迴当中受苦,所以我们自己本身跳脱了痛苦,其实并不值得高兴。我们希望能够更进一步的救度一切的有情,所以在内心中必须要生起具足两种希求的菩提心,也就是为了要解救一切的有情众生,我希望能够获得圆满的菩提,而生起具有两种希求的菩提心。这一点在论中也有提到,「发心为利他,欲正等菩提」的这句话。

过去阿底峡尊者到了西藏之后,曾经对西藏人说:「在西藏里有很多不知道该如何修学慈悲心的菩萨」。为什么尊者他会讲这句话?因为当时在西藏的境内,有很多的人他认为透由念诵仪轨,比方归依发心的这个偈颂,而在内心中生起「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这个念头,他就认为他自己已经生起了菩提心,甚至有人认为自己在当下就成为了菩萨,但是他却不知道该如何的去修学慈悲的道理,所以尊者就提到,「在西藏的境内,有很多不知道修学慈悲心的菩萨」。其实他当下所教诫的对象,虽然是那一群藏人,但实际上我们现今的状态,也不过就是如此罢了。

如果想要在内心中生起一颗菩提心,就如同之前所提到的,我们必须要依着次第来修学,并且在内心当中如实的观修共下、共中士道的法类,而让内心中生起了一种转变。如果你在思维这些法类的当下,你的内心无动于衷,完全没有任何改变的话,想要藉由文字而让你的内心生起菩提心,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一件事情。

本文内容由小编为各位整理的入菩萨行论释 佛子正道(第1讲)

推荐访问:入菩萨行广释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入菩萨行论 索达吉堪布】入菩萨行论释 佛子正道(第13讲)
下一篇:入菩萨行论 索达吉堪布_入菩萨行论释 佛子正道(第5讲)
Copyright 人人禅语-人生感悟-佛教故事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