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思 点击: 2018-10-15
日期:2012/04/28 11:32:55 本网 编辑部 报导
讲述:甘丹赤巴 日宗仁波切
中译:如性法师 手录:鹤 林
(十四)2012年3月22日 (上午)大悲精舍
首先在还未闻法之前,我们必须先调整我们闻法的动机,为了利益如虚空般的有情众生,我希望能够早日获得圆满的佛果,以这样的发心来听闻今天的正法。如果我们最终的目标,是为了成办圆满的菩提,在成办圆满的菩提之前,我们必须以修学共下中士的意乐作为前行;更进一步的在正行的时候,策发起菩提心;并且在发心之后,如实的修学菩萨行。而在还未生起菩提心前,我们必须要先作净罪集资的工作;之所以要净罪集资,是希望透由「净罪」,能够去除生起菩提心的违缘;透由「集资」,而增长生起菩提心的顺缘。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最主要配合着原文来介绍七支的重要性。在七支当中,「忏悔」是属于「去除违缘」的这个部分;而其他的六支是属于「集聚资粮」的这个部分。
对于初学者来说,净化业障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无始以来,我们在流转的同时不断的造恶,并且在现今也透由三门而造作了种种的罪业。虽然修学正法,但我们反观自己的行为就知道,其实造恶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容易的事情,我们会在不自主的状态下造作种种的恶行;但是在造恶之后,我们却忘了要立即的忏悔。这对我们来说,它的影响相当的大,所以当我们了解恶业所带来的过患之后,必须要在造恶的当下立即的忏悔。如果我们能够不断的忏悔,这时对我们而言,发菩提心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近;相反的,如果不懂得忏悔,让内心当中的瞋念、嫉妒、我慢、比较……种种的烦恼,让它不断增长的话,纵使我们有想要生起菩提心的念头,但是这对我们来说是相当困难的。
就如同前几天我们有介绍到,恶业并没有什么功德,但是透由忏悔能够净化,这也可以算是恶业的一种功德。所以在论典当中有提到,虽然从过去到现今,我们藉由身语意三门造作了种种的恶业,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在修学佛法的同时,了解恶业所带来的过患,并且很诚心的发露忏悔的话,所有的恶业都能够藉由「四力」来将它净化。不管你的贪念再强,你的瞋念再重,或者是你透由愚癡而造作种种的恶行,只要我们肯忏悔,这一切的恶业都有办法净化。为什么再大的恶业,透由忏悔都有办法净除,这是因为现今我们获得的人身它非常的珍贵。所以藉由人身,如果我们能够打从内心底,好好的发露忏悔的话,其实任何的恶业都有净除的空间。
所以不管是受了别解脱戒也好,或是菩萨戒、密乘戒也好,当我们犯下了戒条当中的根本堕时,其实它所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藉由殊胜的人身,在犯戒之后,当下立即的忏悔,这些恶业也能够瞬间的净化。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在一天当中,早上你不小心犯了某种戒律的根本堕,犯下根本堕的恶行是非常严重的,如果当下我们没有办法忏悔,而面对死亡之后,这时我们是必定会堕入地狱受苦的;但是如果你在早上犯了这样的恶行,你能够藉由中午的时间,好好的将它忏悔的话,到了晚上如果你真的必须要面临死亡,这时因为你已经藉由忏悔的力量将早上所造的恶行净化的缘故,所以纵使你晚上死了,你也不需要堕入恶趣当中受苦。最主要的关键是在于:现今我们所获得的人身,它相当的珍贵,藉由如此珍贵的人身,如果诚心的忏悔,是能够将所有的恶业都净化乾净。
但现今的我们在面对恶行的同时,我们不仅不了解什么样的行为是恶行,纵使了解,内心也会觉得这只不过都是随便说说罢了,根本不把这件事当一回事来看。但实际上,佛是如何告诉我们的?佛告诉我们,如果藉由四力来作忏悔的话,不要说是其他恶业,纵使是最严重的「定受业」,都有办法藉由四力来忏悔。
所以过去在印度曾经发生一个公案,公案的主角名叫指鬘。这个人他因为过去的业力,而在一生当中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到最后他发现周边根本就没有人,所以他想要杀人,也找不到人杀。而最后他动了一个念头,他把念头动到他母亲的身上,而想要杀他的母亲。这时候佛来到他的面前,但是佛来到他的面前之后,佛行走的速度非常快,所以虽然他想要跟佛请教一些事情,但是因为赶不上佛的脚步,所以他没有办法发问。这时他很慌张的跟佛陀说:「能不能够请您等我一下,我有些事情想要问您!」但是佛这时候回答他:「我现在必须要去讲经说法,我没有时间回答你的问题,况且你造了这么多的恶业,而且又不懂得忏悔,所以我不适合对你宣说佛法。」这时指鬘他听到佛陀的开示,内心感到相当的惭愧;他知道自己造作的恶行是如此的大,并且在内心当中生起追悔之后,他到佛陀的座下去听闻正法,透由佛所宣说的正法,如法的思维之后,而在当下就证得了见地的果位。
所以从这个公案里,我们就可以知道,纵使再严重的恶业,如果愿意诚心的去忏悔,这一切的恶行都是有办法净化的。就如同在天空当中,如果乌云密布的话,这时我们没有办法清楚的看见月亮;但是如果只要这些乌云能够去除的话,月亮就能够在我们的眼前清楚的呈现出来。相同的,对于一个想要修学佛道的佛弟子来说,净化恶业是相当重要的,如果能够快速的净化心续当中的恶业,想要生起教证的功德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所以这个部分是相当重要的一点。
子四、遮止过失力(分三)
丑一、因悔罪业,防后不造
丑二、忏昔已造
丑三、祈请鑒知,誓除罪过
接下来我们看到正文,第四个科判「遮止过失力」分三:一「因悔罪业,防后不造」。在这个科判当中有特别的提到,「防后不造」,对于所造的罪业,内心当中生起追悔,更进一步的告诉自己:我希望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所以在内心中,除了生起追悔之外,更进一步的生起防护的心。如果在忏悔的同时,我们没有办法生起防护的心,或是在忏悔的当下,生起防护心之后,我们的三门还是跟原来一样造作种种恶行的话,这样忏悔的效果就不大。甚至在防护的当下,已经在十方诸佛的面前发誓说:「我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但是之后却因为放逸而再次的造作,这反而会形成另外一种过失。所以对于过去所造的罪业,内心当中生起追悔的同时,我们必须要在内心也同时的生起防护的力量,这是第一个部分。第二个部分「忏昔已造」,第三个部分「祈请鑒知,誓除罪过」,这个科判当中最主要的,是在十方的诸佛菩萨面前,启白自己过去所造的种种恶行,并且在诸佛菩萨的面前发誓:我希望从今天开始不要再造作类似的恶行。
提到了这一点,在诵戒的仪轨当中都会提到:「你是否有看到过失?」也就是你是否了解自己的这种行为是一种过失?你在看到了过失之后,你是否愿意去防护?提到了诵戒,这对于出家的法师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透由诵戒的仪轨,我们可以了解在这一段时间当中,我的身语意三门造作了什么样的恶行?所以在诵戒之前,我们必须要先了解,我造了什么样的恶行?并且在了解之后,透由仪轨很诚心的发露忏悔,以仪轨的力量来净化我们过去所造的恶业。
在之前我们也有提到,必须要藉由三种的律仪,来净化我们过去所造的恶业,也就是当你受了别解脱戒,或是菩萨戒,或是密乘戒之后,如果你违背了这当中的戒条,这时必须要按照戒律当中的仪轨来净化恶行。但是在净化之初,也就是一开始,必须以四力作为基础,在四力的基础点之上,按照仪轨来净化恶业。提到了这一点,以小乘的别解脱戒来说,如果犯了根本堕,在小乘的论典里有特别的提到,一位法师如果犯下了根本堕,这是没有办法忏悔的,甚至他在今生当中,再如何精勤的修学佛道,也都没有办法证得解脱,来生定将堕入恶趣受苦;并且他也不能够和其他的出家法师,来受用信施的供养──也就是其他人的供养;但如果他犯了根本堕,马上就发露忏悔,这时候是可以透由加持的力量来弥补,但是纵使在弥补过后,在这位法师临终之前,也都必须要坐在所有法师的最后面,他也没有资格对他人宣说佛法,也不能够接受他人的顶礼,这是以小乘别解脱戒的角度来作解释。但是这样的观点,以大乘的角度来说,纵使是犯了根本堕,还是能够忏悔的。所以在仪轨当中就有特别的提到:「我某某某,犯了什么样的恶行,并且在犯了之后,我愿意很诚心的来作忏悔。」所以藉由仪轨的方式,能够将我们违背戒律所造的恶业净化乾净,这个部分是属于别解脱戒。
而提到了菩萨戒跟密乘戒,如果以菩萨戒而言,在违犯了菩萨戒之后,如果想要净化菩萨戒,这时可以透由再次的接受灌顶,或是透由菩萨戒的仪轨,来再次的接受菩萨戒,以这样的方式来净化我们违犯了菩萨戒所造的恶业。这时可以藉由这两种的方式来净化恶行,让我们心续中的菩萨戒能够完全恢复。
而密乘戒,在受了密乘戒之后,如果违犯了根本堕,这时有三种的方式能够将它净化:第一种「再一次的受灌」,第二种「修学自入法」。第三种「念诵十万遍的百字明咒」,藉由这三种的方式,能够将违背密戒的根本堕,所造的恶业净化掉。而在这三种方式当中,最容易的就是自己本身「修自入法」。所以前几天我也有特别的对常住的法师提到这一点,希望常住的法师有空的时候能够修学自入法,因为我们本身接受了灌顶,接受了密乘的律仪,在受持的过程中,难免都会有犯戒的情况发生,在犯戒之后,如果想要藉由最快速的方法,将恶业净化的话,这时可以藉由修自入法,能够将恶行净化乾净。所以我们必须要先了解这三种戒律当中的差异,以及净化的方式。
丑一、因悔罪业,防后不造(分二)
寅一、净化无义罪业(分二)
卯一、资财不可信故不应生贪
卯二、不应贪爱亲属等
寅二、昼夜勤修脱罪方便
卯一、资财不可信故不应生贪(59“)
首先我们看到第一个科判「资财不可信故不应生贪」。在科判当中字面上是提到了资财,但在字的背后它所包含的,包括了亲友、敌人。在今生我们会对于所拥有的资财生起贪着,甚至对周边的亲友生起贪念,对于敌人生起瞋恨,但实际上这一切都不值得信任。
偈颂:昔所享皆坏,我今复何余?我因贪着彼,违背师教诫。
正文,昔于轮迴所享资财皆不可信,除坏灭外,我今复余何种有义资财?过去在轮迴当中所享有的资财都不值得信任,这一切最终除了坏灭之外,我所贪着的资财,至今我又剩余什么是有意义的呢?其实这一切对我来说,都没有太大的意义,全无有故,我因贪着彼无义事,违背上师教诫,所追求的资财,对我不仅没有办法产生多大的意义,反而在追求的过程中,违背了上师所告诫我们的种种教诫。造作诸罪,故应追悔。这一点是我们很容易犯的,我们时常为了追求所想要获得的东西,而在追求的过程中,做一些无意义的事情,造作种种的恶业。但实际上我们仔细的思维,纵使获得了那样东西,但到最后我们能够一直拥有它吗?也不行!它到最后也是会消失,也是会坏灭;既然是如此,我们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的时间,这么多的心力去追求它?并且在追求的同时,你有可能会犯下偷、盗等等的恶行,而造作了不必要的恶业。但你仔细的思维,所想要追求的这个东西,其实对你自己而言,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卯二、不应贪爱亲属等(60“)
偈颂:此生终须捨,亲友亦如是,须独往某处,亲敌有何益?
正文,我身无义,此生终须弃捨,亲友亦复如是,我们所贪着的身体,对我们而言也没有太大的意义,这一生最终都会走到尽头,到时也必须抛下我们的亲友;一生当中所贪着的亲友,在临终的时候,一个人也带不走,反而是在贪着的同时,所造的种种恶业,必须由我一个人来承担,没有人可以分担我所造的恶业;死后无有自主,必须独自前往某处,并且在死之后,我们并没有办法决定,我们将要投生在哪里?并且必须一个人独自的前往一个陌生的地方,尔时亲敌有何助益?在那个时间点,我们所贪爱的亲人以及所瞋恚的敌人,对我们来说有什么帮助呢?全无少益,故不应贪。
寅二、昼夜勤修脱罪方便
偈颂:苦从不善生,如何得脱此?我昼夜恆时,唯应思维此。
正文,地狱等苦从杀生等不善所生,如何得以跳脱此苦?我们所恐惧的地狱等种种的痛苦,是从过去以及今生造作杀生等不善业而感得的;在今生了解了这个道理之后,我们要如何的断除恶行,才能够跳脱我们所恐惧的这些痛苦呢?我于昼夜恆时,唯应思维善恶业果此事。对于这一点,不管是白天或是晚上,我们都应该尽力的去思维业果的道理,而对于业果生起胜解信。若于业果未能由衷获得定解,任修何法,皆不能得令诸胜者欢喜定解,故应励力修此;所以一开始,透由思维业果的道理,对于业果生起胜解信是很重要的。所以在诸多的经论当中都有提到,一切善乐的根本是对于业果生起胜解信,也就是透由思维业果的道理,对于业果生起信心、生起定解,了解造作善会感到乐;相反的,造作恶会感到痛苦的这个道理。如果我们了解这个道理,对于这个道理能够生起定解的话,不管是今生或是来世,透由如实的行善断恶,最终我们就能够离苦得乐。
有人说于空性已获定解,然不重视业果,有些人自以为已经了解空性的道理,认为所谓的自性空,就是一切的法都不存在,而忽略掉业果的重要性。此显彼已误解空义,这表示他已经误解了空性的内涵,并于空即缘起义者未得定解。并且表示这个人,对于空性即是缘起的道理,这样的观点他还未生起定解。所谓的「自性空」,并不是完全不存在的空;所谓的自性空,是指「没有独立的这一分」,既然没有独立,就表示一法的形成是必须要依赖、必须要观待他者才有办法形成的;相同的,业果的道理也是如此,造作什么样的因,将来就会感得什么样的果报。
丑二、忏昔已造(分二)
寅一、所忏之事
寅二、忏悔之理
寅一、所忏之事(61“)
偈颂:我因无明癡,造作自性罪,或犯诸遮罪,任作一恶行。
我们所要忏悔的是过去所造的「性罪」以及「遮罪」,对于这两种罪正文当中,我因不解业果、无明愚癡,造作有无戒者违犯皆属罪类之自性罪,因为不了解业果的道理,对于业果是无明的、是愚癡的,所以造作了──不管有没有受戒,在违犯了之后都属于罪类的自性罪。所以在定义「自性罪」的时候,是指不管违犯者本身是否有受戒,他造作了这个行为之后,都会成为恶行的一种罪,我们称为「自性罪」;或犯唯具戒者违犯方属罪类之诸遮罪,而「遮罪」是指在受了沙弥戒,或是比丘戒之后,违犯了戒条,而造的一种恶业,我们称为「遮罪」,所作任一恶行。所以不管是犯了性罪或者是遮罪,这些恶行所造的恶业,都是这个地方我们所必须要忏悔的对象。
寅二、忏悔之理
偈颂:怙主前合掌,以畏罪苦心,数数敬顶礼,忏悔一切罪。
正文,我于诸佛、佛子怙主尊前,在十方的诸佛菩萨面前,双手合掌,以畏罪苦之心,内心恐惧造罪之后,必须要承受众苦,在思维过后内心当中生起恐惧的心态,数数恭敬顶礼,忏悔所造一切罪业。
丑三、祈请鑒知,誓除罪过(62“)
偈颂:请导师宽恕,我所造众过!此既非善行,尔后誓不为!
正文,是故,请求导师宽恕我昔所造众过!造罪此事既非善行,尔后乃至命危,我誓不为!现今当我了解了造作恶行的这件事情是不对的,这完全是我的过失,当我了解了之后,「尔后乃至命危」,今后纵使必须要捨弃我的性命,「我誓不为!」我也发誓不再造作相同的恶行。谓从今起,断恶续流并作防护。这是指从今天开始,断除继续造恶,并且作防护的动作。
贾曹杰大师在最后一段作了一个总结,诸大经典及释论中,虽说多种净罪之门,然对治力极圆满者,即此具足四力忏悔;在佛说的经典,以及袓师所造的释论当中,虽然有藉由不同的方式,宣说多种净罪的方法,但是在诸多的法门当中,对治恶业的力量最圆满的,不外乎就是之前我们所介绍到的四力忏悔。《分别炽燃论》及《八千颂大疏》等,在清辨论师所造的《分别炽燃论》,以及师子贤论师所造的《八千颂大疏》等当中,皆说以此亦能净化定受之业。在这两本论典里面都有提到,藉由四力来忏悔恶业,能够净化定受业的这个道理。
我等不解业果差别;提到了业果,细微的业果是只有佛才能够了解,对于佛以外的有情来说,顶多只能够了解粗分的业果,比方善业能够感得善果,恶业会感得恶果的这种粗分的道理;至于细分的业果,是只有佛才了解。所以对我们来说,「我等不解业果差别」,我们并不清楚业果当中的差异性为何?纵略了知,亦不如理取捨,纵使你能够粗分的了解善恶之间的差别,但是绝大部分的人,也都不会去实践这当中的内涵,于日日中多门造罪,并且在每天藉由身语意三门造作种种的罪业,故应恆修四力忏悔,所以对于初学者的我们而言,必须要长时的修学四力忏悔,特应励力净化发菩提心所有障碍。特别是在修学大乘法的期间,我们必须要藉由四力来净化发起菩提心所有的阻碍。发起菩提心的阻碍当中,最主要的就是伤害他人,我们必须要时常的忏悔这一点,尽可能避免在内心当中生起「伤害他人等」种种恶劣的念头,这是必须透由四力来净化的。
最后大师作了结颂,结颂:为贪嫉妒骄慢过,逼恼不能发胜心,如果被贪心、嫉妒心以及骄慢心等种种的过失所逼恼的话,这样的人他是没有办法藉由大乘法而生起殊胜的菩提心,故身语意有何过,一切至诚向尊忏。所以在修学的同时,如果你发现你的三门有造作种种的恶行,这时必须要立即的在诸佛菩萨的面前至诚的来作忏悔。
辛二、品名
最后品名,入菩萨行论第二品 忏悔罪业
正文,入菩萨行论释佛子正道第二品释 忏悔罪业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庚二、先修随喜善等集聚顺缘资粮,正受彼心(分二)
辛一、释品文(分三)
壬一、加行(分五)
癸一、随喜众善(分三)
子一、随喜增上生之善因果
子二、随喜解脱之善因果
子三、随喜无上菩提之因果
癸二、请转法轮
癸三、祈请不入涅槃
癸四、迴向众善
癸五、先修施捨身财善根之心,作为修持布施度之支分
壬二、正行
壬三、结行(分二)
辛二、品名
子一、随喜增上生之善因果(64“)
接下来第三品「受持菩提心」,科判「先修随喜善等集聚顺缘资粮,正受彼心」分二:一、释品文,二、品名。「释品文」分三:一、加行,二、正行,三、结行。「加行」分五:一、随喜众善,二、请转法轮,三、祈请不入涅槃,四、迴向众善,五、先修施捨身财善根之心,作为修持布施度之支分。第一个科判「随喜众善」分三:一、随喜增上生之善因果,二、随喜解脱之善因果,三、随喜无上菩提之因果。这三个科判当中,分别提到「随喜的对境」,首先必须要随喜能够成办增上生的因,以及藉由此因所感得增上生的果。相同的,第二个科判以及第三个科判当中,也分别的提到,我们必须要随喜能够成办解脱以及无上菩提的妙因,并且透由如此的妙因,能够感得解脱以及无上菩提的乐果。首先我们看到第一个科判,「随喜增上生之善因果」。
偈颂:欢喜作随喜:一切有情善,暂息恶趣苦、受苦者住乐。
正文,能令住轮迴中一切有情暂息恶趣痛苦、获得殊胜增上生之善因,首先提到的是「成办增上生的善因」,成办增上生的善因当中,比方以持净戒作为基础,以布施等六度作为助伴,在此同时,发无垢的净愿作结合等,这些都是成办增上生的主因。透由这些善因能够让漂泊在轮迴当中的一切有情投生善趣,暂时的脱离恶趣当中的痛苦,获得殊胜的增上生。并且也随喜藉由此善因能够感得的果报,及其果报──令受苦者安住增上生乐,于彼心生欢喜而作随喜:「能得此乐,实为善哉!」
子二、随喜解脱之善因果
偈颂:随喜所集善,此为菩提因;随喜诸有情,跳脱轮迴苦。
正文,亦复随喜有情所集顺解脱分等善,此为声闻、缘觉菩提之因;在偈颂当中所提到的「菩提因」,这当中的「菩提」是指声闻以及缘觉的菩提。想要成办声闻以及缘觉的菩提,必须要具备哪些善因呢?「有情所集顺解脱分等善」,这当中「顺解脱分」指的是资粮道,这当中包含了声闻的资粮道,以及缘觉的资粮道。「等」字当中包含了加行道、见道以及修道。藉由修学资粮、加行、见、修等道能够成办声闻以及缘觉菩提的妙果,所以它是成办声闻、缘觉菩提的因,藉由这样的因能够成办什么样的果位呢?心亦随喜其果──令诸有情跳脱轮迴众苦,获得涅槃。藉由修学顺解脱分等善因,能够让在轮迴当中流转的有情,最终跳脱轮迴当中的痛苦,获得究竟的涅槃。
子三、随喜无上菩提之因果
偈颂:随喜佛子地、救护者菩提;欢喜作随喜:为令有情乐,
发心善如海,并饶益有情。
正文,亦复随喜救护众生者之圆满菩提、佛子十地;除了随喜成办增上生以及解脱的善因之外,更进一步的,也随喜能够救护轮迴众生的佛,所成就的圆满菩提,以及佛子菩萨的五道十地功德。在这个地方有特别的提到「佛子十地」,声闻跟缘觉只有谈论到五道,但并没有十地的内涵;而佛子菩萨除了资粮道等五道之外,在见道以上还有特别安立十地的内涵,而这两者是我们所随喜的果,而想要成办圆满的菩提,以及菩萨的十地,必须要具备有什么样的妙因?彼等之因──为令一切有情安乐,发起胜菩提心,最主要的主因是发起殊胜的菩提心,其善犹如大海,发起菩提心的同时,所累积的善,它的量就如同大海般的宽阔,它没有竭尽的一天,并且在发心之后,并以妙行饶益有情,透由行为去饶益周边的有情,于彼修习与喜相应之净信心,对于圆满菩提,或是菩萨的十地功德,或者是成办如此妙果的善因,在内心当中修习与心王喜相应的一颗净信心,心生欢喜而作随喜。在修随喜的当下,我们必须要能够在内心当中现起随喜的对境──也就是众善,让我们的内心当中能够生起「对境善」的行相,而来修学随喜。
该篇文章地址:入菩萨行论释 佛子正道(第14讲)
推荐访问:入菩萨行广释